- A.产品税
- B.增值税
- C.营业税
- D.盐税
- E.消费税
- A.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财政收入的原则
- B.从节约的角度出发,逐步减少财政收入
- C.利益兼顾的原则。
- D.合理负担的原则。
- E.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 A.引发物价总水平变动的原因
- B.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
- C.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 D.资源配置优化的程度
- E.宏观调控手段
- A.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
- B.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 C.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公共需要的满足
- D.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个别需求的实现
- E.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长
- A.利润
- B.股息、红利
- C.国有资产产权变动收入
- D.承包费、租赁费
- E.国有企业所得税
- A.国家性质
- B.经济发展水平
- C.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 D.价格变动情况
- E.社会政治制度
- A.国家
- B.主管部门
- C.企业和居民
- D.社会保障部门
- A.专项收入
- B.债务收入
- C.外事服务收入
- D.规费收入
- E.营业税收入
- A.增值税类
- B.流转税类
- C.所得税类
- D.资源税类采集者退散
- E.财产税类
- A.伤残保险
- B.社会救助
- C.社会福利
- D.社会优抚
- A.个人交纳
- B.企业交纳
- C.社会捐助
- D.财政拨款
- A.国家财政
- B.商业银行
- C.社会力量
- D.农民自身
- A.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
- B.1908年的英国
- C.1910年的法国
- D.1935年的美国
- A.逐步提高职工生活水平
- B.公共基础设施投资
- C.增加国家物资储备
- D.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的最低需要
- A.国有企业
- B.有盈利的部门
- C.社会基础设施
- D.加工工业
- 16
-
办公费的定额属于()。
- A.单项定额
- B.扩大定额
- C.综合定额
- D.扩大的综合定额
- A.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
- B.地质勘探费
- C.工、交、商业等部门事业费
- D.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
- A.国防
- B.外交
- C.基础科学研究
- D.高等教育
- A.将不动产无偿赠与他人,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不动产所有权转移的当天
- B.预收性质的劳务收入,发生劳务的当天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 C.销售不动产采用预收款方式的,收到预收款的当天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 D.融资租赁业,取得收入当天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 A.1%
- B.2%
- C.3%
- D.4%
- A.税收法律
- B.税收法规
- C.税收规章
- D.行政文件
- A.2000元
- B.5000元
- C.10000元
- D.50000元
- A.提供运输服务
- B.提供餐饮服务
- C.提供加工、修理修配服务
- D.提供仓储服务
- A.法定减免
- B.特定减免
- C.税基式减免
- D.临时减免
- A.纳税人
- B.征税对象
- C.税率
- D.计税依据
- A.所得税
- B.流转税
- C.国有资产收益
- D.罚没收入
- A.呈现大幅度增长
- B.呈现小幅度增长
- C.有升有降,但基本保持原来的规模
- D.呈下降趋势
- A.税收
- B.收费
- C.国有资产收益
- D.公债
- A.量入为出
- B.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 C.财政分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 D.提高效率
- A.按支出的具体用途
- B.按国家职能
- C.按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
- D.按经济性质
- A.公共部门征用土地支出
- B.办公经费支出
- C.建造办公楼
- D.购买交通工具
- A.行政经费支出
- B.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
- C.基本建设支出
- D.国家物资储备支出
- A.财政平衡政策
- B.财政结余政策
- C.稳健财政政策
- D.财政赤字政策
- A.国家安排工作
- B.国家单位就业
- C.一切用自己的劳动来维持自己生活的活动
- D.劳动
- A.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 B.受益的非排他性
- C.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 D.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 36
-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 A.国家
- B.国有企业
- C.主管部门
- D.个人
- A.物质条件
- B.政治条件
- C.直接条件
- D.间接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