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产品税
- B.增值税
- C.营业税
- D.盐税
- E.消费税
- A.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
- B.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 C.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公共需要的满足
- D.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个别需求的实现
- E.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长
- A.引发物价总水平变动的原因
- B.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
- C.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 D.资源配置优化的程度
- E.宏观调控手段
- A.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财政收入的原则
- B.从节约的角度出发,逐步减少财政收入
- C.利益兼顾的原则。
- D.合理负担的原则。
- E.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 A.利润
- B.股息、红利
- C.国有资产产权变动收入
- D.承包费、租赁费
- E.国有企业所得税
- A.国家性质
- B.经济发展水平
- C.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 D.价格变动情况
- E.社会政治制度
- A.专项收入
- B.债务收入
- C.外事服务收入
- D.规费收入
- E.营业税收入
- A.增值税类
- B.流转税类
- C.所得税类
- D.资源税类采集者退散
- E.财产税类
- A.按预算计划拨款
- B.按事业进度拨款
- C.按核定的支出用途拨款
- D.按预算级次拨款
- A.拟定国家决算的编审办法
- B.年终清理
- C.季度收支计划
- D.本年度政府预算报告
- A.自筹基本建设支出
- B.专项支出
- C.经常性支出
- D.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 A.某学校购入办公用品
- B.某医院对全院病房进行大型修缮
- C.某科学研究所每周例会支出
- D.某文化馆人员工资支出
- A.中国人民银行
- B.商业银行
- C.政策性银行
- D.金融机构
- A.征收房产税
- B.免征房产税
- C.减征房产税
- D.缓征房产税
- A.基数法
- B.系数法
- C.比例法
- D.定额法
- A.收入额的20%
- B.800元
- C.1600元
- D.3200元
- A.合伙企业
- B.基金会
- C.外国商会
- D.农民专业合作社
- A.0
- B.5%
- C.10%
- D.20%
- A.将不动产无偿赠与他人,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不动产所有权转移的当天
- B.预收性质的劳务收入,发生劳务的当天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 C.销售不动产采用预收款方式的,收到预收款的当天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 D.融资租赁业,取得收入当天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 A.1%
- B.2%
- C.3%
- D.4%
- A.提供运输服务
- B.提供餐饮服务
- C.提供加工、修理修配服务
- D.提供仓储服务
- A.2000元
- B.5000元
- C.10000元
- D.50000元
- A.纳税人
- B.征税对象
- C.税率
- D.计税依据
- A.税收法律
- B.税收法规
- C.税收规章
- D.行政文件
- A.法定减免
- B.特定减免
- C.税基式减免
- D.临时减免
- A.税收
- B.收费
- C.国有资产收益
- D.公债
- A.所得税
- B.流转税
- C.国有资产收益
- D.罚没收入
- A.500元
- B.600元
- C.800元
- D.1000元
- A.事业收入
- B.经营收入
- C.预算外资金收入
- D.其他收入
- A.经常性支出
- B.专项支出
- C.公务费支出
- D.业务费支出
- A.用于财政直接支付和与国库单一账户支出清算
- B.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活动
- C.用于财政授权支付和清算
- D.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单位的特殊专项支出活动
- A.各级政府财政部门
- B.国务院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 C.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
- D.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及地方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
- A.社会保障和就业
- B.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
- C.外交
- D.公共安全
- A.地方各级人大
- B.地方各级政府
- C.上级人大
- D.上级政府
- A.历年制
- B.跨年制
- C.多年制
- D.变动制
- A.载货汽车
- B.摩托车
- C.三轮汽车
- D.低速货车
- A.建筑面积
- B.实际占用土地面积
- C.使用面积
- D.居住面积
- A.1.05
- B.0.30
- C.0.45
- D.0.96
- A.房屋原值
- B.房屋净值
- C.市场价格
- D.计税余值
- A.烟
- B.大理石地板
- C.游艇
- D.木制一次性筷子
- A.负税人
- B.纳税人
- C.扣缴义务人
- D.担保人
- A.横向公平
- B.纵向公平
- C.机会均等
- D.普遍纳税
- A.政府性基金
- B.行政事业性收费
- C.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 D.主管部门集中收入
- A.税收
- B.收费
- C.国有资产收益
- D.公债
- A.现收现付制
- B.完全基金制
- C.部分基金制
- D.预算拨款制
- A.办公费
- B.职工福利费
- C.工作人员差旅费
- D.工资
- A.平稳
- B.小幅上升
- C.大幅上升
- D.下降
- A.下降
- B.与GDP的增长同步
- C.其增长水平超过GDP的增长
- D.与同期财政支出同步
- A.行政管理支出
- B.经济建设支出
- C.财政补贴支出
- D.社会发展支出
- A.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
- B.企业挖潜改造支出
- C.抚恤和社会救济费支出
- D.国家物资储备支出
- 51
-
我国的财政年度是()。
- A.1月1日至12月31日
- B.4月1日次年的3月31日
- C.7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日
- D.10月1日至次年的9月30日
- A.法律法规
- B.财政收入
- C.国民经济
- D.经济活动
- A.利率手段
- B.平价政策
- C.投资手段
- D.转移支付
- A.公共产品
- B.外部效应
- C.不完全竞争
- D.收入分配不公
- A.c
- B.v
- C.m
- D.c+m
- A.物质条件
- B.政治条件
- C.直接条件
- D.间接条件
- A.0.2
- B.0.17
- C.5
- 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