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流动性比例低于监管规定
- B.不良贷款比例符合监管要求
- C.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高于监管要求
- D.资本充足率达到了监管规定
- A.2%
- B.2.5%
- C.8%
- D.10%
- A.2%
- B.2.5%
- C.20%
- D.25%
- A.2%
- B.2.5%
- C.20%
- D.25%
- A.应付利息是商业银行的一项资产
- B.应付利息是商业银行的一项负债
- C.“应付利息”科目期末贷方余额,说明银行应付未付的利息
- D.“应付利息”科目期末借方余额,说明银行应付未付的利息
- A.借记“应付利息”科目,贷记“利息支出”科目
- B.借记“利息支出”科目,贷记“应付利息”科目
- C.借记“应付利息”科目,贷记“现金”或“活期存款”科目
- D.借记“活期存款”科目,贷记“应付利息”科目
- A.降低高风险资产数量
- B.扩大贷款规模
- C.发行优先股
- D.增加长期次级债务
- A.资产与负债(权益)科目同增
- B.资产与负债(权益)科目同减
- C.资产类科目之间一增一减
- D.负债(权益)类科目之间一增一减
- A.商业信用
- B.银行信用
- C.消费信用
- D.国家信用
- A.2 172. 02
- B.1315.40
- C.1 282. 38
- D.856. 62
- A.12 776. 63
- B.7 737. 66
- C.7 543. 42
- D.5 038. 98
- A.6 750
- B.18 000
- C.22 500
- D.36 000
- A.贷款金额
- B.贷款时间
- C.贷款提现
- D.贷款利率
- A.以外币表示的国外资产
- B.可以兑换成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币资产
- C.在国际上能得到偿还的货币债权
- D.与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相关联
- E.该币种适度的外债规模
- A.水平比较分析法
- B.历史比较分析法
- C.行业比较分析法
- D.实地查阅相关账表
- E.与从业人员座谈咨询
- A.3 000
- B.6 000
- C.18 000
- D.36 000
- A.两者都可用于单位和个人的各种款项结算
- B.款项结算都不受金额起点的限制
- C.会计处理上都使用“汇出汇款”科目核算
- D.两者都是依据《票据法》的规定办理
- E.两者都可以用于异地结算
- A.金融风险是出现损失和经营困难的可能性
- B.金融风险所产生的损失难以完全预计
- C.金融风险不可测度
- D.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 E.金融风险与经营者的行为和决策相关
- A.借款人应有按期还本付息的能力
- B.借款人可以自主决定用贷款投资有价证券
- C.借款人可以在同一贷款人同辖的两个机构取得贷款
- D.借款人可以自主申请贷款
- E.借款人可以向贷款人的上级和人民银行反映情况
- A.未分配利润
- B.长期投资
- C.现金
- D.土地使用权
- E.盈余公积
- A.充当信用中介,促进资金融通
- B.充当支付中介,便利支付结算
- C.提供金融服务,降低交易成本
- D.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 E.提高服务对象的专业化程度
- A.金融类公司股权
- B.商业类公司股权
- C.金融产品
- D.自用固定资产
- E.非自用固定资产
- A.数据联合采集
- B.数据加工人库
- C.国内企业征信
- D.国际企业征信
- E.企业征信服务
- A.集中监管体制
- B.分业监管体制
- C.单一监管体制
- D.二元监管体制
- E.多元监管体制
- A.融资类金融中介
- B.投资类金融中介
- C.保险类金融中介
- D.信息咨询服务类金融中介
- E.责任有限类金融中介
- A.爬行式通货膨胀
- B.奔腾式通货膨胀
- C.恶性通货膨胀
- D.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 E.预期型通货膨胀
- A.提髙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 B.放宽再贴现的条件
- C.买人有价证券
- D.减少外汇储备
- E.增加黄金储备
- A.直接投资
- B.间接投资
- C.国际借贷
- D.证券投资
- A.价值尺度
- B.流通手段
- C.贮存手段
- D.支付手段
- A.自主性交易
- B.调节性交易
- C.国内交易与国外交易
- D.官方交易与私人交易
- A.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中间数
- B.银行买入税率与卖出税率的中间数
- C.外汇市场开盘价与收盘价的中间数
- D.一定时期内汇率的中位数
- A.若干数量的外币表示一定单位的本币
- B.若干数量的本币表示一定单位的外币
- C.若干数量的本币表示一定单位的黄金
- D.若干数量的本币表示一定单位的特别提款权
- A.2%
- B.4%
- C.6%
- D.8%
- A.1983
- B.1998
- C.2000
- D.2003
- A.法人机构市场退出但其分支机构并不会随之退出
- B.法人机构市场退出后单位债权人不会受到损失
- C.分支机构市场退出后债权人会受到损失
- D.一般有自愿退出和强制退出两种形式
- A.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
- B.信用风险只存在于贷款业务中
- C.发放关联贷款可能会造成信用风险
- A.信用风险
- B.利率风险
- C.市场风险
- D.流动性风险
- A.以中文大写金额为准
- B.以阿拉伯数码为准
- C.以二者金额较小的一项为准
- D.无效
- A.银行汇票
- B.银行承兑汇票
- C.银行本票
- D.支票
- A.委托人
- B.受益人
- C.受托人
- D.担保人
- A.担保业务
- B.信托业务
- C.结算业务
- D.评估业务
- A.客观性原则
- B.谨慎性原则
- C.及时性原则
- D.可比性原则
- A.法定准备金存款
- B.超额准备金存款
- C.储蓄存款
- D.同业存款
- A.库存现金
- B.法定准备金
- C.超额准备金
- D.同业存款
- A.固定资产
- B.贷款资产
- C.现金资产
- D.或有资产
- A.逾期、呆滞、呆底
- B.关注、次级、可疑
- C.次级、可疑、损失
- D.关注、次级、损失
- A.单位活期存款
- B.通知存款
- C.单位协定存款
- D.单位定期存款
- A.吸收存款
- B.再贴现
- C.转贴现
- D.发行次级债
- A.1988年《巴塞尔协议》
- B.1996年《巴塞尔市场风险补充协议》
- C.1997年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
- D.1999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 A.1天
- B.2天
- C.3-5天
- D.7天
- A.个人通知存款
- B.大额可转让存单
- C.企业定期存款
- D.单位活期存款
- A.定期储蓄存款
- B.活期储蓄存款
- C.个人通知存款
- D.定活两便存款
- A.证券承销商
- B.证券经纪商
- C.证券自营商
- D.证券登记结算公司
- A.940
- B.960
- C.980
- D.1 020
- A.过户
- B.交割
- C.清算
- D.成交
- A.即期市场和远期市场
- B.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 C.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
- D.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 A.资产业务
- B.负债业务
- C.表外业务
- D.中间业务
- A.中央银行业务与一般信贷业务责任
- B.金融监管与金融调控责任
- C.货币发行与外汇管理责任
- D.行政管制与市场调节责任
- A.基金受益凭证
- B.无限期债券
- C.可转换债券
- D.优先股
- A.公募发行
- B.私募发行
- C.机构发行
- D.有限发行
- A.投资类金融中介
- B.间接金融中介
- C.封闭型金融中介
- D.直接金融中介
- A.法国
- B.德国
- C.荷兰
- D.英国
- A.货币投放
- B.货币转换
- C.支付中介
- D.信用中介
- A.贷记卡
- B.准贷记卡
- C.借记卡
- D.透支卡
- A.金融租赁
- B.杠杆租赁
- C.经营租赁
- D.财务租赁
- 66
-
某客户于2009年5月1日向银行申请贴现,票据金额为100万元,票据到期日是2009年5月11日,该银行审查同意后,办理贴现,假设贴现率为月利率4.5% ,每月按30天计算, 则贴现利息为( )元。
- A.15 000
- B.3 750
- C.1 500
- D.450
- A.10.32
- B.18.00
- C.51.60
- D.302.00
- A.可转换债券
- B.记账式国债
- C.贴现国债
- D.凭证式国债
- A.理财顾问
- B.抵押贷款
- C.信用中介
- D.财产征信
- A.现金投放
- B.现金发行
- C.现金回笼
- D.现金归行
- A.MV=PT
- B.Md=Kpy
- C.Md=L1(y)=L2(r)
- D.Md/P=f(y,w,rm,rb,re,1/p,dp/dt,u)
- A.商品质量
- B.商品生产技术条件
- C.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
- D.投机性货币需求
- A.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
- B.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
- C.中央银行再贴现
- D.中央银行再贷款
- A.名义收人
- B.恒久性收人
- C.预期收人
- D.当期收人
- A.投机性
- B.预防性
- C.交易性
- D.恒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