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116.9%
- B.118.9%
- C.120.9%
- D.122.9%
- A.500公斤
- B.515公斤
- C.530公斤
- D.545公斤
- A.89.6%
- B.91.6%
- C.93.6%
- D.95.6%
- A.土地利用构成指数
- B.土地复种指数
- C.土地垦殖指数
- D.土地间套作指数
- A.51.8%
- B.53.8%
- C.55.8%
- D.57.8%
- A.平均每亩耕地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农业总产值
- B.平均每个农业人口一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农业总产值
- C.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一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农业总产值
- D.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一个工日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农业总产值
- A.370
- B.400
- C.440
- D.350
- A.种树种草、开发利用荒山荒坡
- B.精耕细作,提高土地生产率
- C.增加劳动力的投放、提高劳动生产率
- D.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 A.1020亩
- B.900亩
- C.1100亩
- D.1180亩
- A.1625公斤/工日
- B.3095公斤/工日
- C.2100公斤/工日
- D.1477公斤/工日
- A.农业商品化程度低
- B.劳动力资源短缺
- C.资金量小
- D.生产技术落后
- A.6000
- B.5000
- C.10000
- D.9000
- A.DNA技术
- B.精耕技术
- C.克隆技术
- D.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
- A.海洋
- B.湖泊
- C.森林
- D.太空
- A.0.2元
- B.0.25元
- C.0.3元
- D.0.35元
- A.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 B.水利化程度
- C.农民人均纯收入
- D.农业机械化程度
- A.0.1元
- B.0.2元
- C.0.3元
- D.0.4元
- A.11.2%
- B.12.3%
- C.13.3%
- D.14.3%
- A.10%
- B.15%
- C.20%
- D.23%
- A.1.2:5.6
- B.1.6:7.5
- C.1.2:7.5
- D.1.6:5.6
- A.当事人有不履行合同的行为
- B.当事人的违约行为是由客观条件造成的
- C.当事人的违约行为给对方造成了实际损失
- D.违约行为与损失事实有直接因果关系
- E.国家出台重要经济政策使当事人无法履行合同
- A.开始形成现代农业机器体系、现代科学技术体系、高效能的生态系统和现代管理方法
- B.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集中化和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 C.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呈现出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组织系统
- D.农产品商品率、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经济效果大幅提高
- E.以上都正确
- A.数量差价
- B.季节差价
- C.地区差价
- D.批零差价
- A.生产部门专业化
- B.地区专业化
- C.产品专业化
- D.农业作业专业化
- E.生产社会化
- A.土地生产规划
- B.土地利用规划
- C.土地保护与改良
- D.生产布局
- A.资产的增加
- B.资产的减少
- C.负债的增加
- D.负债的减少
- A.连续变动
- B.非连续变动
- C.下限
- D.上限
- A.季节性
- B.分散性
- C.机械设备的整套性
- D.缩短劳动时间性
- E.节约劳动性
- A.经济效果与生态效果相统一
- B.因时因地制宜
- C.近期、长远利益兼顾
- D.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关系
- A.分析
- B.预测
- C.核算
- D.描述
- A.总量较大,人均量少
- B.地区分布不均衡,呈现出梯度分布
- C.水土组合不均
- D.时间分布不均
- E.总量大,人均量也大
- A.搞好农业区划
- B.搞好农业布局
- C.搞好农业生产结构
- D.搞好宏观调控
- E.做好资源调查
- A.分配原则
- B.分配规模
- C.分配方式
- D.分配收益
- A.动物资源
- B.海洋渔业资源
- C.植物资源
- D.微生物资源
- A.奶牛厂
- B.饲料厂
- C.农机服务公司
- D.农经咨询公司
- E.制种厂
- A.资源利用不合理
- B.专业化程度低
- C.难以实行合理的轮作
- D.不能充分利用土地
- E.不能均衡地使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 A.调查
- B.研究
- C.统计分析
- D.提供统计资料
- A.中期分析
- B.定期分析
- C.不定期分析
- D.日常分析
- A.薄利多销
- B.厚利限销
- C.阶段定价
- D.折扣与让价
- E.心理定价
- A.交叉
- B.结合
- C.组成
- D.联合
- A.现代农业实现过程的动态性
- B.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性
- C.现代农业实现过程的静态性
- D.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性
- A.8个月
- B.10个月
- C.6个月
- D.9个月
- A.文化子系统
- B.科技子系统
- C.生态子系统
- D.经济子系统
- A.农业劳动组织和规模
- B.农业生产企业规模
- C.农业社会化服务
- D.农业生产组织社会化
- A.劳动成效
- B.劳动所得
- C.劳动成果
- D.活劳动力
- A.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交织在一起
- B.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植物再生产与动物再生产交织在一起
- C.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
- D.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商品再生产与商品再生产交织在一起
- A.竞争的范围越来越大,对手越来越多
- B.竞争的性质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 C.竞争的内容主要是价格竞争
- D.竞争的约束性加强
- A.25.5%
- B.25%
- C.20%
- D.24%
- A.审计
- B.税务
- C.经营管理
- D.财政
- A.适度
- B.规模适当
- C.来源合理
- D.方式恰当
- A.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 B.自然条件
- C.地理因素与人口条件
- D.消耗结构与消费水平
- A.不可再生性
- B.可再生性
- C.数量的有限性
- D.空间的固定性
- A.农业企业
- B.农业作业
- C.农业生产部门
- D.农业生产地区
- A.原材料
- B.销售费用
- C.工人工资
- D.照明费
- A.资源流出
- B.成本流入
- C.收益减少
- D.负债变动
- A.账额
- B.账龄
- C.信用度
- D.数额
- A.会计客体
- B.会计主体
- C.会计对象
- D.核算单位
- A.种植业
- B.林业
- C.畜牧业
- D.渔业
- A.152
- B.160
- C.168
- D.176
- A.重、轻、农
- B.轻、重、农
- C.农、轻、重
- D.轻、农、重
- A.环境性
- B.类别性
- C.地域性
- D.以上均不正确
- A.在农业承包合同签订时,发包方和承包方都以对方利益为中心
- B.签订农业承包合同必须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 C.对农村基本政策和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和完善影响不大
- D.只要双方愿意,可以不完全符合集体经济组织的章程
- A.文化程度,技术水平
- B.体力和智力
- C.劳动熟练程度
- D.劳动力体质的强弱
- A.纪检机关
- B.司法机关
- C.行政监察机关
- D.公安机关
- A.农业区划方法分定性与定量两种
- B.定量的分析方法又包括总体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
- C.定性的分析方法包括对比分析法和方案择优法
- D.农业区划的技术主要有命名法与叠置法
- A.根本目的
- B.直接目的
- C.基本要求
- D.基本方向
- A.一般增长较快
- B.比较稳定
- C.一般增长缓慢
- D.呈负增长
- A.是指参加农业劳动的人的数量和质量
- B.指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
- C.指符合劳动年龄,且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
- D.指符合劳动年龄,且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的数量
- A.支柱
- B.先决条件
- C.关键
- D.物质技术基础
- A.人工降雨,节约用水
- B.防治渗漏,节约用水
- C.修建水库和农田灌溉系统
- D.保护水源,防止污染
- A.农业劳动生产率=活劳动时间/农产品产值或产量
- B.农业劳动生产率=物化劳动时间/农产品产值
- C.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产值/物化劳动时间
- D.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产值/物化劳动时间+活劳动时间
- A.50050
- B.50000
- C.51000
- D.52000
- A.农业自然资源的整体性
- B.农业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
- C.农业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 D.农业自然资源的地域性
- A.资源再生量与资源消耗量的比值
- B.资源消耗量与资源再生量的比值
- C.资源再生量减去资源消耗量的差值与资源再生量的比值
- D.资源再生量减去资源消耗量与资源消耗量的比值
- A.按专业化要求专门生产某种产品
- B.按专业化要求组织生产
- C.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
- D.根据条件专门生产某一种或几种产品
- A.综合
- B.重复
- C.复合
- D.独立
- A.投入
- B.产出
- C.综合
- D.无指标
- A.保障作用
- B.促进作用
- C.协调作用
- D.指导作用
- A.有效
- B.技术性
- C.工艺性
- D.非工艺性
- A.有效办法
- B.重要手段
- C.重要环节
- D.必要措施
- 81
-
土地是指_______。
- A.仅是自然产物
- B.是一个立体系统,自然综合体
- C.不包含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
- D.指地球表面的陆地
- A.统计分析
- B.统计指标
- C.统计质标
- D.统计描述
- A.一次能源
- B.二次能源
- C.三次能源
- D.天然能源
- A.固定资金的增减变动分析包括按原价计算的固定资产价值量增减和按净值计算的固定资产实物量增减
- B.固定资产净值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价×100%
- C.固定资产退废率=本期退废固定资产原值/年初全部固定资产原值×100%
- D.固定资产更新率=本年新增固定资产原值/年末全部固定资产原值×100%
- A.100000
- B.120000
- C.110000
- D.13000
- A.农用生产资料商品化
- B.农产品商品化
- C.农业产前、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商品化
- D.农产品贸易
- A.平均价格
- B.标准价格
- C.交换价格
- D.价值
- A.在一般情况下,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 B.是与最终劳动成果相联系的重要指标
- C.是指劳动时间与劳动成果的比值
- D.表示一定时间,一定质量条件下完成的作业量的大小
- A.商品资金
- B.交易资金
- C.流动资金
- D.成品资金
- A.国家
- B.集体
- C.社会
- D.不合理
- A.农产品供给量伸缩性大,上市量不稳定
- B.农产品生产和上市地点极为分散,消费则相对集中
- C.农产品上市的季节性强,消费则是常年均衡的
- D.农产品流通费用较高,产销差价较大
- A.产值
- B.产量
- C.利润
- D.流动资金占用
- A.因地因时制宜
- B.经济效果与生态相统一
- C.正确处理局部与全体
- D.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
- A.主体性产品
- B.基础性产业
- C.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
- D.一般性产业
- A.4
- B.5
- C.6
- D.9
- A.职业人员
- B.专职人员
- C.专业人员
- D.群众性
- A.平原、丘陵、盆地、山地
- B.平原、丘陵、粘土、沙土等
- C.山地、盆地、林地、耕地、园地
- D.粘土、壤土、沙土等
- A.4.82%
- B.6.80%
- C.8.82%
- D.10.82%
- A.4
- B.5
- C.6
- D.9
- A.生产工具的性能
- B.资源的占有情况
- C.企业的经营形式
- D.技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