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待处理财产损溢
- B.管理费用
- C.其他应付款
- D.营业外收入
- E.销售费用
- A.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 B.交易性金融资产购入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
- C.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
-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一般公允价值变动
- E.应收账款期末确认的减值损失
- A.交易性金融资产
- B.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 C.持有至到期投资
- D.可供出售债券
- E.可供出售股票
- A.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时,应当计算确定其实际利率,并在持有至到期投资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
- B.当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部分本金被提前收回时,应该重新计算确定其实际利率
- C.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收入包括票面利息与溢折价的摊销额
- D.贷款持有期间所确认的利息收入,应当根据实际利率计算。实际利率应在取得贷款时确定,在该贷款预期存续期间或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
- E.外币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先按外币确定,在计量减值时再按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合成记账本位币反映的金额
- A.应收账款
- B.预付账款
- C.预收账款
- D.长期应收款
- E.其他应收款
- A.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 B.处置净损益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C.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
- D.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应计入投资收益
- E.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 A.交易性金融资产
- B.持有至到期投资
- C.贷款
-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 E.存货
- A.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 B.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利息
- C.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 D.应收利息
- E.投资收益
- A.投资时支付的不含应收利息的价款
- B.投资时支付的手续费
- C.投资时价款中所含未到付息期的利息
- D.投资时支付款项中所含的已到期尚未发放的利息
- E.投资时支付的佣金
- A.计提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 B.期末对分期付息债券计提利息
- C.期末对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计提利息
- D.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
- E.债券市价发生临时波动
- A.贷款和应收款项主要是指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一般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款项等债权
- B.贷款和应收款项在活跃市场中通常有活跃的市场报价
- C.金融企业按当前市场条件发放的贷款,应按发放贷款的本金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 D.一般企业对外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债权,通常应按公允价值作为初始入账金额
- E.企业收回或处置贷款和应收款项时,应按取得的价款与该贷款和应收款项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
- A.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收到不包含在买价中的现金股利
- B.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余额
- C.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余额
- D.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收到包含在买价中的现金股利
- E.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支付的交易费用
- A.委托贷款
- B.银行本票存款
- C.银行汇票存款
- D.预付账款
- E.存出投资款
- A.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万元
- B.转回存货跌价准备2万元
- C.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万元
- D.转回存货跌价准备3万元
- A.冲回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 B.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 C.销售存货
- D.不确认销售收入的售后回购发出的商品
- A.运输费
- B.保险费
- C.装卸费
- D.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 A.个别计价法
- B.先进先出法
- C.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 D.移动加权平均法
- A.生产成本
- B.原材料
- C.工程物资
- D.在途物资
- A.材料采购
- B.在途物资
- C.原材料
- D.银行存款
- A.-2%
- B.2%
- C.3.33%
- D.-3.33%
- A.183 600
- B.122 400
- C.181 800
- D.117 600
- A.394
- B.396.8
- C.399
- D.420
- A.有销售合同的库存商品以该库存商品的合同售价为基础
- B.无销售合同的库存商品以该库存商品的估计售价为基础
- C.用于生产有销售合同产品的材料以该材料的市场价格为基础
- D.用于出售且无销售合同的材料以该材料的市场价格为基础
- A.历史成本
- B.公允价值
- C.重置成本
- D.现值
- A.管理费用
- B.其他应收款
- C.营业外支出
- D.销售费用
- A.130 000
- B.100 000
- C.220 000
- D.120 000
- A.360
- B.357.5
- C.370
- D.147.5
- A.25
- B.20
- C.-20
- D.-5
- A.120
- B.102
- C.92
- D.110
- A.个别计价法
- B.先进先出法
- C.加权平均法
- D.移动加权平均法
- A.600
- B.440
- C.500
- D.400
- A.32.4
- B.32
- C.35.28
- D.36
- A.委托代销商品
- B.受托代销商品
- C.为在建工程购入的工程物资
- D.约定将于未来购入的商品
- A.7 068 000
- B.7 088 000
- C.7 283 800
- D.7 079 000
- A.收益6万元
- B.收益20万元
- C.损失6万元
- D.收益20万元
- A.因购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的交易费用应该计入其初始确认金额
- B.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般的公允价值变动应该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 C.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权益工具减值转回时通过资本公积核算
- A.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转回可能通过资本公积核算
- B.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的减值符合条件时可以转回
- C.交易性金融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可以转回
-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转回可能通过资产减值损失核算
- A.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 B.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取得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 C.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 D.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应当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
- A.0
- B.20 000元
- C.14 000元
- D.—20 000元
- A.贷款和应收款项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
- B.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 C.贷款和应收款项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
- D.贷款和应收款项回收金额不固定也不确定
- A.企业从二级市场购入准备随时出售的普通股票
- B.企业购入有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公司债券
- C.企业购入没有公开报价且不准备随时变现的A公司5%的股权
- D.企业购入有公开报价但不准备随时变现的A公司5%的流通股票
- A.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 B.结转到期不能收回的应收票据
- C.带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融资
- D.收回已转销的坏账
- A.发生投资收益率变化或者外汇风险变化时,将出售该金融资产
- B.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
- C.有能力持有至到期
- D.有明确意图持有至到期
- A.10 400
- B.10 308
- C.204
- D.300
- A.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 B.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 C.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 D.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溢折价
- A.交易性金融资产
- B.持有至到期投资
- C.长期股权投资
-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 A.25
- B.40
- C.65
- D.80
- A.收益60万元,损失32万元
- B.收益52万元,损失40万元
- C.损失60万元,收益32万元
- D.损失52万元,收益40万元
- A.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5 000 000 应收股利 30 000 投资收益 2 000 贷:银行存款 5 032 000
- B.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5 030 000 投资收益 2 000 贷:银行存款 5 032 000
- C.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5 002 000 应收股利 30 000 贷:银行存款 5 032 000
- D.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5 032 000 贷:银行存款 5 032 000
- A.在近期内出售
- B.持有至到期
- C.套期保值
- D.进行投机
- A.每月
- B.每季
- C.每半年
- D.每年
- A.托收承付
- B.委托收款
- C.支票
- D.银行本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