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甲上市公司主要从事X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自2009年以来,由于市场及技术进步等因素自影响,X产品销量大幅度减少。该公司在编制2010年半年度财务报告前,对生产X产品的生产线及相关设备进行了减值测试。
(1)X产品生产线由专用设备A、B和辅助设备C组成。生产出X产品后,经包装车间设备D进行整体包装对外出售。①减值测试当日,设备A、B的账面价值分别为1 000万元、1 400 万元。除生产X产品外,设备A、B无其他用途,其公允价值及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均无法单独确定。②减值测试当日,设备C的账面价值为1 600万元。如以现行状态对外出售,预计售价为1 020万元(即公允价值),另将发生处置费用20万元。设备C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无法单独确定。③设备D除用于X产品包装外,还对甲公司生产的其他产品进行包装,甲公司规定。包装车间在提供包装服务时,按市场价格收取包装费用。减值测试当日,设备D的账面价值为1 800 万元。如以现行状态对外出售,预计售价为1 230万元(即公允价值),另将发生出置费用30万元;如按收取的包装费预计,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1 280万元。
(2)X产品生产线预计尚使用3年,无法可靠取得其整体的公允价值。根据甲公司管理层
制定的相关预算,X产品生产线未来3年的现金流量预计如下(有关现金流量均发生于半年末):
①2010年7月~2011年6月有关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见下表:
单位:万元
项目
金额
产品销售取得现金
2 800
采购原材料支付现金
1 000
支付人工工资
500
以现金支付其他制造费用
180
以现金支付包装车间包装费
120
②2011年7月~2012年6月,现金流量将在①的基础上增长8%。
③2012年7月~2013年6月,现金流量将在①的基础上增长71%。除上述情况外,不考虑其他因素。
(3)甲公司在取得X产品生产线时预计其必要报酬率为10%,故以10%作为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率,见下表:
1年
2年
3年
10%的复利现值系数
0.9091
0.8264
0.7513
(4)根据上述(1)~(3)的情况,甲公司进行了生产线及包装设备的减值测试,计堤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①X产品销量大幅度减少表明X产品生产线及包装设备均存在明显减值迹象,因此对设备A、B、C、D均进行减值测试。②将设备A、B、C作为一个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2010年7月~2011年6月净现金流量=2 800—1 000—500—180一120=1 000(万元),该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1 000×0.9091+1 000×108%×0.8264+1 000×107%×0.7513= 2 605.50(万元)。该资产组应计提的减值准备=4 000—2 605.50=11 394.50(万元),其中:设备C应计提的减值准备=1 600一(1 020—20)=600(万元),设备A应计提的减值准备= (1 394.50—600)×1 000/2 400=331.04(万元),设备B应计提的减值准备=1 394.50—600—331.04:463.46(万元)。③对设备D单独进行减值测试。设备D应计提的减值准备=1 800一(1 230-30) =600(万元)
要求:
1.分析、判断甲公司将设备A、B、C认定为一个资产组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如不正确,请说明正确的认定结果。
2.分析、判断甲公司计算确定的设备A、B、C、D各单项资产所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如不正确,请计算确定正确的金额。
(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 2
-
某企业的有关资料如下表:
项 目
年初数
年末数
本年累计数
应收账款
4 000
4 800
存货
8 500
7 000
流动资产合计
15 400
19 500
资产总额
36 000
38 500
流动负债
6 000
7 000
长期负债
4 000
4 500
所有者权益
26 000
27 000
营业收入
50 000
营业成本
30 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
3 000
主营业务利润
17 000
销售费用
620
管理费用
800
财务费用(利息支出)
480(420)
利润总额
5 000
净利润
4 250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62 000
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54 000
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营业收入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
- A.所有者投入资本
- B.净利润
- C.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 D.会计政策变更
- E.每股收益
- A.购人存货支付的关税
- B.商品流通企业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保险费
- C.自制存货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
- D.委托加工材料发生的增值税
- E.购入原材料时已支付的增值税
- A.内部收益率大于
- B.净现值大于零
- C.获利能力指数大于
- D.回收期大于1年
- E.内部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
- A.企业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被投资单位发生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
- B.债务重组中债务转股本时转换股权的公允价值与股本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
- C.被投资企业增发股票形成的股本溢价
- D.用于对外投资的非现金资产的评估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 E.自用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模式下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 A.7 500
- B.2 000
- C.6 500
- D.4 875
- E.5 000
- A.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需要确认减值损失
- B.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可转换为成本模式计量
- C.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变动金额应计入资本公积
- D.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符合条件时可转换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 A.当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并且履行 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时,企业应当将其确认为预计负债
- B.企业应当就未来的经营亏损确认预计负债
- C.待执行合同变成亏损合同的,在该亏损合同产生的义务满足
- D.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时,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
- E.企业承担的重组义务不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
- F.企业承担的重组义务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为 预计负债
- A.外商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不能由投资企业享有
- B.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应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证“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科目
- C.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情况下,初始投资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支
- D.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亏损的,投资企业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 E.在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时,应当考虑重要性项目
- A.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在以后会计期间可以转回
- B.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 C.确认减值损失后的无形资产未来摊销额一般不予调整
- D.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确认减值损失
- E.确认减值损失后的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应在未来期间进行调整
- A.建设期间发生的工程物资盘亏净损失
- B.企业辅助生产车间部门为自营固定资产工程提供的劳务
- C.自营固定资产工程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在建工程报废 净损失
- D.自营固定资产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发生的工程物资捌废净损失
- E.自营固定资产工程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因必须进行试运转而形成的能够对外销售产品的成本
- A.账面价值
- B.评估价值
- C.支付的合并对价
- D.公允价值
- A.企业与企业的关键管理人员
- B.企业与无投资关系的被托管企业
- C.同一投资企业所属的各个子公司之间
- D.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企业
- A.套期保值
- B.持有至到期
- C.在近期内出售
- D.进行投机
- A.公允价值
- B.历史成本
- C.现值
- D.可变现净值
- A.每股收益
- B.市盈率
- C.每股净资产
- D.营业利润率
- A.1 500
- B.1 200
- C.2 700
- D.300
- A.0.25
- B.0.5
- C.1
- D.2
- A.出租无形资产收入
- B.出售固定资产收入
- C.罚款收入
- D.销售商品收入
- A.盈余公积
- B.股本溢价
- C.其他资本公积
- D.资本溢价
- A.向投资者分派利润支付现金
- B.支付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租赁费
- C.将持有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全部转为股本
- D.收到被投资单位分来的现金股利
- A.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由一次摊销法变更为五五摊销法
- B.存货的计量方法由先进先出法变更为加权平均法
- C.以前年度是经营租赁,本年度内对租入的设备改为融资租赁
- D.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由平均年限法变更为双倍余额递减法
- A.34 363
- B.37 800
- C.21 000
- D.31 500
- A.0.74
- B.0.84
- C.0.89
- D.0 92
- A.30
- B.60
- C.40
- D.200
- A.持有至到期投资
- B.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 C.交易性金融资产
- D.投资性房地产
- A.208 000元
- B.219 075元
- C.206 250元
- D.206 000元
- A.工程物资盘亏净损失
- B.购买商品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 C.技术转让费
- D.宣传广告费
- A.历史成本原则
- B.一贯性原则
- C.相关性原则
- D.谨慎性原则
- A.1 000
- B.1 200
- C.500
- D.450
- A.4
- B.7
- C.19.8
- D.23.8
- A.3.6%
- B.3.82%
- C.4%
- D.4.8%
- A. 谨慎性
- B.可比性
- C.重要性
- D.实质重于形式
- A.账面价值;账面价值
- B.账面价值;公允价值
- C.公允价值;公允价值
- D.公允价值;账面价值
- A.630
- B.545
- C.534
- D.544.65
- A.10%
- B.0
- C.20%
- D.200%
- A.动态回收期法
- B.会计收益率法
- C.获利能力指数法
- D.内部报酬率法
- A.股本
- B.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 C.应付账款
- D.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 A.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与开户银行对账单的核对
- B.应收账款明细账余额与债务单位账目的核对
- C.财产物资明细分类账余额与实存数的核对
- D.财产物资明细分类账余额与保管部门保管账的核对
- A.1 820 000
- B.1 828 000
- C.1 860 000
- D.1 868 000
- A.能分散所有风险
- B.能分散系统风睑
- C.能分散非系统风险
- D.不能分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