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个别认定法又称“个别计价法”,它所确定的存货发出成本最为准确,但核算工作量比较大,适用于品种数量不多、单位成本较高、容易识别的存货项目
- B.先进先出法的优点在于,在物价持续上涨时能够较好地贯彻谨慎性原则,但核算的工作量较大
- C.加权平均法下对加权平均单价的计算公式是:加权平均单价=(期初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期收入存货实际成本十期末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期收入存货数量+期末结存存货数量)
- D.移动平均法的优点在于可以随时结转发出存货的成本,便于对存货的日常管理;同时,相对于加权平均法,由于平均的范围较小,使计算结果比较客观
- A.整体式改建
- B.分立式改建
- C.部分式改建
- D.其他
- E.合并式改建
- A.净利润
- B.负债总额
- C.所有者权益数额
- D.流动资产数额
- E.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 A.对外捐赠支出
- B.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
- C.违反经济合同的罚款支出
- D.债务重组损失
- E.因债务人无力支付欠款而发生的应收账款损失
- A.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价指标
- B.基本指标只能够对企业的绩效情况进行高度概括,需要修正指标对基础指标进行修正
- C.基本指标中的本档标准值取上下两档标准值中较高等级一档
- D.如果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分子分母同为负数,单项修正系数为1.1
- E.评议指标属于非定量指标,用于定性分析
- A.需要对拟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无关的资产和业务进行剥离
- B.根据剥离调整情况编制拟组建股份有限公司的申报会计报表
- C.公司通过剥离调整编制其设立前各会计期间的申报财务报表时,所选用的会计政策应与最近一期财务报表采用的会计政策保持一致
- D.编制股份有限公司的模拟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
- E.剥离调整应以实际存在的公司架构为前提,按报告期各会计期间改制方案确定的各构成实体进行编制
- A.息税前利润
- B.利息
- C.固定成本
- D.税后利润
- E.折旧
- A.历史成本
- B.预期收益价值
- C.可变现净值
- D.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 E.重置成本
- A.用于出售的原材料,其可变现净值为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该材料的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 B.需要经过加工的材料,其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按照可变现净值计量
- C.需要经过加工的材料,用其生产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的,该材料仍然应当按月成本计量
- D.需要经过加工的材料,用其生产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该材料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计量
- E.产成品、商品直接用于出售的存货,其可变现净值为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 A.在不涉及补价时,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按照谨慎性原则,换人资产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
- B.对于非货币交易中发生的除了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税金应作为换人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非货币性交易涉及的非货币性资产是固定资产,则有关增值税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如果涉及的非货币性资产是存货,则有关增值税应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相应明细科目
- C.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如果收到补价,应按照公式确认损益,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则应确认相应的损失
- D.非货币性交易中,如果同时换入多项资产,支付补价的,按换入资产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总额与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进行分配
- E.非货币性交易中,如果同时换人多项资产,收到补价的,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总额为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总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再减去补价,然后,按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总额进行分配
- 14
-
存货的最终目标是( )。
- A.出售
- B.消耗
- C.自用
- D.保留
- A.借:原材料 11 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 700
- <span> </span>贷:实收资本 11 700<span> </span>材料成本差异 1 000
- B.借:原材料 11 000<span> </span>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 770<span> </span>贷:实收资本 11 770材料成本差异 1 000
- C.借:原材料 11 000<span> </span>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 700<span> </span>贷:实收资本 11 700资本公积 1 000
- D.借:原材料 11 000<span> </span>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 770<span> </span>贷:实收资本 17 700资本公积 1 000
- A. 计人投资收益
- B.计入长期投资
- C.不调整初始投资成本
- D.计人营业外收入
- A.结转出租、出借包装物的成本
- B.结转对外出售不需用原材料的成本
- C.结转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的亏损
- D.结转随同商品出售单独计价的包装物成本
- A.营业外支出
- B.应收账款
- C.其他应收款
- D.待处理财产损溢
- A.资本公积
- B.预计负债
- C.盈余公积
- D.专项储备
- A.15.9%
- B.18.2%
- C.19.5%
- D.20.0%
- A.3
- B.6
- C.7.5
- D.24
- A.400
- B.375
- C.444.44
- D.350 1
- A.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 B.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 C.盈余公积
- D.股本
- A.7 000
- B.7 050
- C.8 050
- D.8 800
- A.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
- B.大于或等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
- C.大于或等于95%但小于或等于99%
- D.大于95%但小于或等于99%
- A.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股利”科目
- B.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 C.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 D.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 A. 配比原则
- B.历史成本原则
- C.谨慎性原则
- D.重要性原则
- A.拒绝接受,并向会计机构负责人报告
- B.有权退回,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 C.有权退回,并要求有关人员加以更正
- D.拒绝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 A.历史成本
- B.公允价值
- C.摊余成本
- D.可变现净值
- A.一9
- B.19
- C.一29
- D.49
- A.计<span>入</span>当期费用
- B.计入租入资产价值
- C.部分计入当期费用,部分计入租赁成本
- D.计入最低租赁付款额
- A.应付租入包装物租金
- B.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租金
- C.结转到期无力支付的应付票据
- D.应付由企业负担的职工社会保险费
- A.22%
- B.17%
- C.16%
- D.18.5%
- A.商品发出时
- B.甲公司收到商品销售货款时
- C.购买方收到商品并验收合格时
- D.购买方正式接受商品或退货期满时
- A.100
- B.120
- C.60
- D.55
- A.资产现金回收率
- B.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 C.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 D.流动资产周转率
- A.A项目取得更高报酬和出现更大亏损的可能性均大于B项目
- B.A项目取得更高报酬和出现更大亏损的可能性均小于B项目
- C.A项目实际取得的报酬会高于其预期报酬
- D.B项目实际取得的报酬会低于其预期报酬
- A.2 340
- B.1755
- C.2 000
- D.1 500
- A.700
- B.600
- C.550
- D.500
- A.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
- B.其他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所占比重
- C.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余额所占比重
- D.其他各项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所占比重
- A.将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由5%调整为8%
- B.将所得税的核算由应付税款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 C.将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由10 000元调整为2 000元
- D.发现上年度少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