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营业利润率
- B.总资产周转率
- C.销售利润率
- D.资产负债率
- E.权益乘数
- A.息税前利润
- B.利息
- C.固定成本
- D.税后利润
- E.折旧
- A.计算错误
- B.存货、固定资产的盘亏
- C.存货、固定资产的盘盈、
- D.应用会计政策错误
- E.疏忽后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
- A.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 B.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的评估结果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 C.非同一控制下,一次交换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
- D.非同一控制下,通过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每一单项交易成本之和
- E.非同一控制下,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企业合并成本
- A.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在以后会计期间可以转回
- B.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 C.确认减值损失后的无形资产未来摊销额一般不予调整
- D.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确认减值损失
- E.确认减值损失后的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应在未来期间进行调整
- A.出售无形资产产生的净损失
- B.在债务重组日,债权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高于应收债权账面价值的差额
- C.出售短期股票投资产生的净损失
- D.资产负债表日预计的担保损失
- E.库存存货发生的非正常损失
- A.计提的短期借款利息
- B.销售方发生的现金折扣
- C.销售方发生的商业折扣
- D.购货方取得的现金折扣
- E.购货方放弃的现金折扣
- A.在不涉及补价时,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按照谨慎性原则,换人资产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
- B.对于非货币交易中发生的除了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税金应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非货币性交易涉及的非货币性资产是固定资产,则有关增值税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如果涉及的非货币性资产是存货,则有关增值税应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相应明细科目
- C.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如果收到补价,应按照公式确认损益,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则应确认相应的损失
- D.非货币性交易中,如果同时换人多项资产,支付补价的,按换入资产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总额与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进行分配
- E.非货币性交易中,如果同时换人多项资产,收到补价的,换人资产的入账价值总额为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总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再减去补价,然后,按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总额进行分配
- A.已霉烂变质的存货
- B.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
- C.市价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希望的存货
- D.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 A.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的净值
- B.结转的清理净收益
- C.结转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 D.结转的累计折旧
- A.10.24%
- B.11.5%
- C.9.1%
- D.12%
- A.制造费用预算
- B.产品成本预算
- C.管理费用预算
- D.直接人工预算
- A.3710
- B.4710
- C.4760
- D.4950
- A.净资产收益率
- B.资产负债率
- C.已获利息倍数
- D.速动比率
- A.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 B.借:营业外支出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 C.借:管理费用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 D.借:投资收益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 A.3.6%
- B.3.82%
- C.4%
- D.4.8%
- A.股利与市价比率
- B.每股收益
- C.普通股每股市价
- D.股利支付率
- A.某一企业与其合营企业之间视为关联方
- B.某一企业与对该企业实施共同控制的投资方之间视为关联方
- C.同受一方控制的两方或多方之间视为关联方
- D.与企业仅存在资金借贷关系的商业银行视为关联方
- A.根据“应付账款”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和“应收账款”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计算填列
- B.直接根据“应付账款”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
- C.根据“应付账款”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和“预收账款”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计算填列
- D.根据“应付账款”科目和“预付账款”科目所属相关明细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计算填列
- A.工程物资盘亏净损失
- B.购买商品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 C.技术转让费
- D.宣传广告费
- A.4000
- B.4200
- C.8000
- D.5200
- A.34363
- B.37800
- C.21000
- D.31500
- A-用于计提企业的资本公积金
- B.留待以后年度向投资者进行分配
- C.用于计提企业的法定盈余公积
- D.用于计提企业的任意盈余公积
- A.借:利润分配贷:盈余公积
- B.借:利润分配贷:本年利润
- C.借:本年利润贷:银行存款
- D.借:盈余公积贷:利润分配
- A.应付租入包装物租金
- B.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租金
- C.结转到期无力支付的应付票据
- D.应付由企业负担的职工社会保险费
- A.9700
- B.13600
- C.2500
- D.11400
- A.500
- B.300
- C.450
- D.350
- A.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
- B.资产组是指企业产生现金流量方式相同的同类资产的组合
- C.资产组是指企业不同类资产的组合
- D.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资产组合,其产生的利润应当严格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利润
- A.支付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 B.自行开发并依法取得专利权的研发费用
- C.自行开发并依法取得专利权发生的注册费
- D.自行开发并依法取得专利权发生的律师费
- A.0.6万元
- B.1.2万元
- C.1.6万元
- D.4.5万元
- A.资本支出预算是全面预算的起点,销售预算是全面预算的基础
- B.财务预算是全面预算的核心,包括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利润表、预计现金流量表等内容
- C.生产预算需要根据销售预算来确定.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期末存货等项目的预算
- D.现金预算是财务预算的核心,其编制基础包括成本费用预算、预计现金流量表和增量预算等内容
- A.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
- B.库存材料的节约差异
- C.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
- D.库存材料的超支差异
- A.150
- B.144
- C.138
- D.162
- A.贷记“坏账准备”科目60000元
- B.贷记“坏账准备”科目80000元
- C.贷记“坏账准备”科目118000元
- D.借记“坏账准备”科目80000元
- A.持有至到期投资
- B.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 C.交易性金融资产
- D.投资性房地产
- A.收入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
- B.工业企业处置固定资产的净收益属于企业的收入
- C.企业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不构成本企业的收入
- D.工业企业对外出售原材料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属于企业的收入
- 41
-
A企业2011年的销售萎缩。由于该企业新产品的问世,预计2012年下半年销售会有大幅度的增长,因此企业为了均衡各年的销售,提前预计了销售收入。该企业的这种做法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基本要求中的( )。
- A.谨慎性
- B.相关性
- C.可靠性
- D.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