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企业的材料主要分为库存材料和在用材料,材料的评估主要是对库存材料进行评估
- B.对于购进批次时间间隔较长,价格变化较大的库存材料,一般采用成本法评估
- C.材料的评估主要采用市场法和成本法
- D.对于近期购进的材料,可以采用市场法或成本法进行评估
- A.不同方法与评估目的及评估结果的用途是否匹配
- B.不同方法评估价值结论所依据信息资料的质量和可靠性
- C.不同方法评估结果大小的比较
- D.不同的企业特点与资产使用状况对不同方法评估结果的影响
- A.417
- B.450
- C.460
- D.500
- A.成熟林
- B.中龄林
- C.幼龄林
- D.异龄林
- A.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是基于特定实体现有管理模式下可能实现的收益队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考虑单项资产或资产组/资产组组合内主要资产项目的改良或重置
- B.资产组内其他资产项目于预测期末的变现净值不应当纳人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计算
- C.市场法评估资产值测试时,处置费用的估计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间接费用等
- A.1年
- B.2年
- C.3年
- D.5年
- A.收益法下常用的具体方法包括增量收益折现法、节省许可费折现法、多期超额收益折现法
- B.使用增量收益折现法评估的无形资产一般包括品牌、专利和技术
- C.增量现金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格的溢价,二是成本的节省
- D.多期超额收益折现法是指把收益进行拆分,把其中作为评估对象的无形资产得到的收益拆分出来
- A.实体性贬值
- B.功能性贬值
- C.有形损耗
- D.经济性贬值
- A.设备的技术进步因素
- B.设备的维修保养水平
- C.设备的使用天数
- D.设备使用强度
- A.1 087 500
- B.780 938
- C.806 250
- D.890 625
- A.用相似比较法的前提是评估对象与市场参照物基本相同,需要调整的项目较少,差异不大,并且差异对价值的影响可以直接确定
- B.相似比较法是将与评估对象相似的参照物作为评估的基础,通过比较、调整评估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因素差异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方法
- C.比率估价法是基于同类型设备的贬值程度与使用年限之间存在基本相同函数关系的统计规律
- D.使用市场法的前提条件有符合公开市场条件、市场有效、评估对象与市场参照物是相似或可比的等三个基本条件
- A.对原地持续使用机器设备评估时,机器设备的评估范围除了机器设备本身,还应包括使其正常发挥作用的设备基础、附属设施等
- B.对于大部分需要变现处置的机器设备,其评估范围除了包括设备本身及相关附件,还包括运杂费、安装调试费、基础费等要素
- C.对于需要现场拆除的机器设备应明确所评估的价值中是否包括拆除、运输等费用
- D.原地复用清算假设机器设备的评估范围,除了机器设备本体还应包括使其正常发挥作用的设备基础、附属设施等资产
- A.评估与资产相关的专项应付款时,若该项工程还未完工,按照账面值保留其评估值
- B.评估与资产相关的专项应付款时,若工程已经完工验收,评估值按照完工时市场价值进行确认
- C.评估与收益相关的专项应付款时,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评估值仅保留所得税
- D.评估与收益相关的专项应付款时,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评估值按照相关费用期间所对应的价值进行确认
- A.现金类分为证券类和其他现金类,衍生类分为交易所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和柜台金融衍生品
- B.基础金融工具评估对象包括应收账款、债券投资、普通股以及期权合同
- C.权益工具通常指企业发行的普通股、在资本公积下核算的认股权等
- D.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 A.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 B.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 C.两者之间较高者
- D.两者之间较低者
- A.股票投资是指企业通过购买方式取得被投资企业的股票而实现的投资行为
- B.对股票的价值评估,一般分为上市交易股票评估和非上市交易股票评估
- C.股票的评估值与股票的票面价格、发行价格和账面价格有关
- D.股票的清算价格是公司清算时公司的净资产与公司股票总数的比值
- A.管理费+折旧费+保险费+税金
- B.管理费+折旧费+保险费+税金+空房损失费
- C.管理费+维修费+折旧费+保险费+税金+空房损失费
- D.管理费+维修费+保险费+税金
- A.木材市场价倒算法
- B.收益现值法
- C.林地期望价法
- D.市场成交价比较法
- A.如果嵌入衍生工具与主合同分开核算,通常采取整个混合合同的公允价值减去主合同的公允价值这种方法来评估嵌入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
- B.员工持股计划的特点决定了并不存在一个活跃市场,无法取得市场报价,需要采用期权定价模型估算其公允价值
- C.互换合同的公允价值实际上就是上述固定利率债券以及浮动利率债券公允价值的差额
- D.互换合同的公允价值实际上可以看作一系列股权的组合
- A.木材市场价倒算法
- B.年金资本化法
- C.收益现值法
- D.市场成交价比较法
- A.离岸价
- B.到岸价
- C.离岸价+国外运输费
- D.到岸价+相关手续费
- A.707 950
- B.737 683.33
- C.747 600
- D.709 916.67
- A.资产评估专业人员采用资产基础法评估整体企业价值时,其目的是确定整体资产的市场价值
- B.对机器设备的评估依据是替代原则,即采用同等功能的替代产品的价格作为重置价
- C.机器设备的价值是指按原来的用途与其他资产一起持续使用条件下的使用价值, 即续用价值
- D.在这种情况下机器设备所能够实现的价值取决于自身对该整体企业价值的贡献程度,该价值是这些设备单台、独立销售时实现的市场价值
- A.假设开发法
- B.收益法
- C.资产基础法
- D.市场法
- A.大多数情况下,可修复性损耗和不可修复性损耗是并存的,应分别计算
- B.大多数情况下,两项损耗中要重点考虑其中一项损耗,需着重计算
- C.大多数情况下,只存在一种损耗
- D.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实体性损耗
- A.1 000
- B.800
- C.1 400
- D.466.67
- A.成本法
- B.收益法
- C.市场法
- D.资产基础法
- A.负债评估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企业负债确认,二是对企业负债金额的判断
- B.与资产相关的专项应付款,若该项工程还未完工,按照账面值保留其评估值
- C.与收益相关的专项应付款,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评估值按照相关费用期间所对应的价值进行确认
- D.长期借款评估,由于长期借款时间长、金额大,对其评估时,应按评估时的适用折现率进行折现
- 32
-
2018年初某公司以分期付款的方式销售给乙公司一批产品,长期应收款金额为2000万元,约定分期5年收取。经过对应收款项的可回收金额减值测试,可回收金额为1800万元,此时长期应收款评估值为( )万元。
- A.2 000
- B.200
- C.1 800
- D.0
- A.15 400
- B.17 200
- C.11 800
- D.15 357
- A.土地使用权
- B.在建工程
- C.机器设备
- D.总部资产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A.66.2
- B.66.4
- C.67
- D.67.2
- A.待估地块的地势
- B.土地出让合同
- C.所得税纳税申报情况
- D.产业聚集情况
- A.4.00
- B.3.74
- C.4.64
- D.6.04
- 39
-
长期应收款属于( )。
- A.流动资产
- B.固定资产
- C.具有融资性质的金融资产
- D.所有的金融资产
- A.对矿业权价款和矿业权价值评估形成的不同结果,可以直接比较
- B.矿业权价款,是国家作为矿产资源勘查出资人身份享有的权益,即“勘查投资及其收益”
- C.矿业权价值评估不能离开其物质载体--矿产资源而进行,这也是收益法评估结果的内涵
- D.矿业权是矿产资源分离出来的使用权,具体分为探矿权和采矿权
- A.规划条件
- B.土地使用期限
- C.用益物权设立情况
- D.建筑结构
- A.评估对象可能是个别建筑物单元,也可能是多个建筑物单元及其附属设施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
- B.企业将办公楼出租并向承租人提供保安、维修等辅助服务,应当将该建筑物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
- C.不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的部分,可以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
- D.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评估项目的的有自用房地产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存货
- A.理论上,负债评估同样是反映其市场价值的
- B.价值量一般与企业偿债能力、现金流、经营风险、负债率、举债能力、资产规模和利率水平、汇率高低、通货膨胀率、整体经济形势等因素有关,有时候还需要考虑时间价值因素
- C.评估实践中,负债评估多类似于会计核算审核性质
- D.负债评估常用的方法有现行市价法、M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等
- A.容积率修正系数
- B.交易情况修正系数
- C.年期修正系数
- D.期日修正系数
- A.长期借款评估值通常为核实后的账面余额
- B.短期借款评估值等于短期借款金额加上借款日至评估日期间应付利息
- C.短期借款评估值通常为核实后的账亩金额
- D.长期借款评估值等于长期借款金额加上借款日至评估日期间应付利息
- A.3 375
- B.50 000
- C.22 500
- D.3 250
- A.剩余价值法
- B.收益现值法
- C.木材市场价倒算法
- D.重置成本法
- A.经济性贬值
- B.实体性贬值
- C.功能性贬值
- D.物质性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