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湖南省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6)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21

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三个阶段,即(  )。

  • A.动作的定向阶段
  • B.认知阶段
  • C.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 D.联结阶段
  • E.自动化阶段
23

知觉的恒常性包括(  )。

  • A.气味恒常性
  • B.温度恒常性
  • C.大小恒常性 
  • D.颜色恒常性
  • E.形状恒常性
24

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是(  )。

  • A.言语能力
  • B.数学能力
  • C.记忆能力
  • D.空间知觉
  • E.推理能力 
25

教授心智技能或策略的主要目的是(  )。

  • A.使学生学会学习
  • B.学会解决问题
  • C.成为一个自主的、自我调控的有效的学习者
  • D.获得很多知识
26

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  )。

  • A.首因效应
  • B.近因效应
  • C.晕轮效应
  • D.社会刻板效应
  • E.远近效应
27

自编测验的常见错误是(  )。

  • A.教师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指标
  • B.教师对测验准备不够充分
  • C.测验太简单,题量小
  • D.教师不关心学生知识水平而使题过复杂或过简单
  • E.教师对测验的项目分类比例不一致
28

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  )。

  • A.感觉
  • B.知觉
  • C.注意
  • D.思维
  • E.意识
29

下面哪些属于一般能力?(  )

  • A.记忆力
  • B.注意力
  • C.观察力
  • D.色彩鉴别力
  • E.节奏感知力
30

两任务的共同成分可能是(  )。

  • A.刺激
  • B.反应
  • C.环境线索
  • D.学习目标
  • E.态度
31

CAI的优点体现在(  )。

  • A.交互性
  • B.即时反馈
  • C.以生动形象呈现信息
  • D.自定步调
  • E.同步教学
32

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称为(  )。

  • A.感受性
  • B.绝对感觉阈限
  • C.差别感觉阈限
  • D.最小可觉差
33

以下道德情感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一项是(  )。

  • A.事业感
  • B.自尊感
  • C.集体主义情感
  • D.义务感
35

“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  )发散思维。

  • A.用途扩散
  • B.结构扩散
  • C.方法扩散
  • D.形态扩散
37

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是(  )。

  • A.兴趣
  • B.认知内驱力
  • C.高尚的动机
  • D.成功感
38

由某种直接的情境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从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分,主要 是一种(  )。

  • A.直觉性道德情感体验
  • B.形象性道德情感体验
  • C.想象性道德情感体验
  • D.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
39

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把强化分成(  )。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 C.正强化和负强化
  • D.强化和惩罚
40

以下不属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是(  )。

  • A.教学认知能力
  • B.教学操作能力
  • C.自我反省能力
  • D.教学监控能力
42

下列各项属心理不健康表现的是(  )。

  • A.适应中学的学习与生活
  • B.乐于和同学交往
  • C.自尊自爱,奋发向上
  • D.被动的生活取向
43

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

  • A.斯金纳
  • B.巴甫洛夫
  • C.艾里斯
  • D.雅各布松
44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 A.与他人基本相同
  • B.与大家保持一致
  • C.被他人认可
  • D.与他人相接近
46

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

  • A.与生俱来的
  •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48

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

  •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 B.痛苦不安
  • C.感到惴惴不安
  • D.感到极端焦虑
49

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  )。

  • A.转换
  • B.收集信息
  • C.神经传导
  • D.中枢加工
50

下列属于资源管理策略的是(  )。

  • A.计划策略
  • B.监视策略
  • C.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 D.调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