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简述态度的实质。
- 4
-
简述遗忘的原因。
- 8
-
学习动机
- 9
-
自我意识
- 10
-
知识
- 12
-
学习准备
- 13
-
最近发展区
- A. 教学事项
- B. 教学方法
- C. 教学情景
- D. 教学媒体
- E. 教学目的
- A. 操作性行为
- B. 条件刺激
- C. 获得与消退
- D. 刺激泛化与分化
- E. 无条件刺激
- A. 课前计划
- B. 课堂教学过程
- C. 课后评价
- D. 课后检查
- E. 课前组织
- A. 教的心理活动
- B. 学的心理活动
- C. 教与学的互动机制
- D. 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 E. 教师的心理发展特点
- A. 动机原则
- B. 程序原则
- C. 因材施教原则
- D. 强化原则
- E. 结构原则
- 28
-
抑郁症的表现是( )。
- A. 情绪消极
- B. 消极的认识倾向
- C. 动机缺失、被动
- D. 躯体上疲劳、失眠
- E. 生活的压力
- A. 家庭教养模式
- B. 学校教育
- C. 同辈群体
- D. 隔辈群体
- E. 遗传
- A. 反馈过程
- B. 学习过程
- C. 教学过程
- D. 评价/反思过程
- E. 相互作用过程
- A. 积极关注
- B. 询问
- C. 尊重
- D. 真诚
- E. 同感
- A. 实物直观
- B. 模象直观
- C. 言语直观
- D. 形象直观
- E. 表象直观
- A. 教学方法
- B. 教师
- C. 学生
- D. 学习过程
- A. 正强化
- B. 负强化
- C. 惩罚
- D. 消退
- A. 促进者和引导者
- B. 领导者和参谋
- C. 管理者
- D. 示范者
- 36
-
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 A. 行为成分
- B. 认知成分
- C. 情感成分
- D. 理智成分
- A. 消退
- B. 刺激比较
- C. 刺激泛化
- D. 刺激分化
- A. 刺激分化
- B. 消退
- C. 刺激泛化
- D. 获得
- A. 词汇学习
- B. 符号学习
- C. 概念学习
- D. 命题学习
- A. 避免失败者
- B. 力求成功者
- C. 自我实现者
- D. 追求荣誉者
- A. 50%~60%
- B. 60%~70%
- C. 70%~80%
- D. 80%~90%
- A. 行为改变法
- B. 认知改变法
- C. 精神分析法
- D. 运动改变法
- A. 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 B. 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 C. 正强化和负强化
- D. 强化和惩罚
- 44
-
学习的主体因素指( )。
- A. 学生
- B. 教师
- C. 教学手段
- D. 教学环境
- A. 认知内驱力
- B. 附属内驱力
- C. 欲望内驱力
- D. 自我提高内驱力
- A. 自主感对羞耻感
- B. 主动感对内疚感
- C. 勤奋感对自卑感
- D.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 A. 班杜拉
- B. 斯金纳
- C. 华生
- D. 皮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