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查找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B.鼓励学生主动交往,并给予相应的强化措施
 - C.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 D.多组织集体活动,创造交往的机会
 
- A.学生对与人交往根本不感兴趣,或因焦虑、担忧而不能与人交往
 - B.学生不被同伴所喜爱,与他人交往时遭到拒绝
 - C.家长过分保护,不让孩子与他人交往
 - D.学生本身患有孤独症、精神分裂症
 
- A.进行自我反思,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 B.遵守各项教育法规
 - C.平等对待学生
 - D.尊重学生人格尊严
 
- 正确
 - 错误
 
- A.这种表扬方式是教师们对肯定性评价的初期尝试
 - B.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评价方式更多元化
 - C.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 D.能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
 - B.对子女的要求不过分严格
 - C.对子女的教育采取适当辅导策略
 - D.家庭气氛比较民主
 
- 正确
 - 错误
 
- 21
 - 
									
测验前的计划包括( )。
 
- A.确定测验的目的
 - B.确实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
 - C.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
 - D.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
 - E.针对计划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适合的题型
 
- A.观察
 - B.测验
 - C.谈话
 - D.问卷
 
- A.动作学习
 - B.知识学习
 - C.技能学习
 - D.经验学习
 - E.行为规范学习
 
- A.示范的场合
 - B.示范者的身份
 - C.示范的准确性
 - D.示范的时机
 
- A.主动性研究
 - B.反思性研究
 - C.合作性研究.
 - D.社会文化研究
 
- A.学习的兴趣
 - B.爱好
 - C.努力
 - D.学习的信念
 
- A.言语技能
 - B.操作技能
 - C.记忆技能
 - D.心智技能
 - E.体育技能
 
- A.教师课堂中的各种形式的提问
 - B.各种类型的课堂
 - C.课后练习
 - D.课后习题
 - E.课后作业
 
- A.单维思维
 - B.具体逻辑推理
 - C.思维的不可逆性
 - D.自我中心
 
- A.陶行知
 - B.廖世承
 - C.潘菽
 - D.蔡元培
 
- A.近景性内部动机
 - B.近景性外部动机
 - C.远景性内部动机
 - D.远景性外部动机
 
- A.发现学习
 - B.接受学习
 - C.合作学习
 - D.掌握学习
 
- A.强度律
 - B.差异律
 - C.活动律
 - D.组合律
 
- A.迁移率(%)=(实验组成绩-控制组成绩)?(实验组成绩 控制组成绩)?100
 - B.迁移率(%)=(实验组成绩-控制组成绩)?控制组成绩?100
 - C.迁移率(%)=(实验组成绩-控制组成绩)?实验组成绩?100
 - D.迁移率(%)=(控制组成绩-实验组成绩)?(实验组成绩 控制组成绩)?100
 
- A.形象思维
 - B.发散思维
 - C.辐合思维
 - D.直觉思维
 
- A.自我控制
 - B.自我认知
 - C.自我指导
 - D.自我学习
 
- A.维果斯基
 - B.布鲁纳
 - C.加涅
 - D.桑代克
 
- A.集体
 - B.组织
 - C.社团
 - D.班级
 
- A.课堂纪律
 - B.学生守则
 - C.课堂常规
 - D.班级日常规范
 
- A.组织策略
 - B.精细加工策略
 - C.复述策略
 - D.元认知策略
 
- 41
 - 
									
少年期指( )。
 
- A.3岁~6、7岁
 - B.11、12岁~14、15岁
 - C.6、7岁~11、12岁
 - D.14、15岁~25岁
 
- A.1903年
 - B.1913年
 - C.1914年
 - D.1900年
 
- A.发展了的心理官能
 - B.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 C.已有经验的概括化
 - D.对情境关系的理解
 
- A.6岁
 - B.7岁
 - C.8岁
 - D.9岁
 
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