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下半年江西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专家命题预测(3)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以上情景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学生是人,他们也有自尊,要尊重学生 
  • B.中小学存在的这种不尊重学生而又司空见惯的现象应引起我们重视 
  • C.学生是受教育者,不存在尊重学生的问题 
  • D.“坏学生”就是要让他逃离学校 
2

材料中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做法应该是( )。 

  • A.深人了解学生,找出问题背后原因,有的放矢进行教育 
  • B.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 C.任其自然,孩子长大了就好了 
  • D.用更加严厉的方法对待这个“坏学生” 
3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 题。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中两名学生因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竞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l8条“罪状”。当天下午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3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并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 并说他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 “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以上案例说到的事实是( )。 

  • A.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逃学 
  • B.9岁的小男孩被评选为“坏学生” 
  • C.学校的一个班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坏学生” 
  • D.班主任虽然认为评选“坏学生”不对,但仍然执行学校的决定 
4

材料中班主任的错误之处在于( )。 

  • A.错误地运用了学生互评的作用 
  • B.违反了德育过程中要以正面引导为主的原则 
  • C.不利于学生不良行为的消除 
  • D.违背了德育过程中的尊重性原则 
5

对于厌学的儿童可以采取( )。 

  • A.教育治疗 
  • B.家庭治疗 
  • C.社会治疗 
  • D.观察法 
6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金明厌学是因为( )未得到满足。 

  • A.生理需要 
  • B.安全需要 
  • C.爱与归属的需要 
  • D.审美的需要 
9

厌学的表现有( )。 

  • A.学习动机缺失 
  • B.学习兴趣下降 
  • C.敏感 
  • D.犹豫 
29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 )。 

  • A.兴趣 
  • B.学习需要 
  • C.态度 
  • D.学习期待 
  • E.学习自觉性 
30

元认知监视策略包括( )。 

  • A.设置学习目标 
  • B.阅读时对注意力加以跟踪 
  • C.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 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 E.分析如何完成任务 
31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成长划分为( ) 等阶段。 

  • A.关注生存 
  • B.关注情境 
  • C.关注学生 
  • D.关注自我 
  • E.关注他人 
32

学生对学与教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 A.年龄差异 
  • B.智力差异 
  • C.群体差异 
  • D.个体差异 
  • E.性格差异 
33

美国的柯克将弱智儿童分为三类,即( )。 

  • A.可教育的智力落后 
  • B.可训练的智力落后 
  • C.不可训练的智力落后 
  • D.较严重的智力落后 
  • E.严重的智力落后 
34

布鲁巴奇等人提出的四种反思的方法有( )。 

  • A.反思日记 
  • B.详细描述 
  • C.交流讨论 
  • D.行动研究 
  • E.探索研究 
35

在学习一份书面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 )。 

  • A.结尾部分 
  • B.都一样 
  • C.开始部分 
  • D.中间部分 
  • E.不一定 
36

品德形成的内部条件包括( )。 

  • A.认知发展水平 
  • B.态度定势 
  • C.同伴群体 
  • D.社会风气 
  • E.家庭教养方式 
37

根据学习的定义,学习的内涵包括( )。 

  • A.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 B.学习变化是短暂的 
  • C.学习是反复经验引起的 
  • D.学习引起的变化是持久的 
  • E.学习是身心成熟的结果 
38

期待包括( )。 

  • A.过程期待 
  • B.结果期待 
  • C.方法期待 
  • D.效能期待 
  • E.自我期待 
39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 )。 

  • A.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的不同 
  • B.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起讫时间上的不同 
  • C.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的进程不同 
  • D.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上是同步进行的 
  • E.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0

教学的物质环境包括( )。 

  • A.课堂自然条件 
  • B.师生关系 
  • C.教学设施 
  • D.上下级关系 
  • E.空间布置 
41

心理学家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即( )。 

  • A.给定的条件 
  • B.不定的过程 
  • C.要达到的目标 
  • D.多变的方法 
  • E.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42

品德培养的策略主要有( )。 

  • A.晓之以理 
  • B.动之以情 
  • C.导之以行 
  • D.引起共鸣 
  • E.落实行动 
43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 )。 

  • A.教师的领导风格 
  • B.班级的规模 
  • C.班级的性质 
  • D.学校的规章 
  • E.对教师的期望 
44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 )。 

  • A.教学事项 
  • B.教学方法 
  • C.教学情境 
  • D.教学媒体 
  • E.教学目的 
45

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有( )。 

  • A.爱国主义情感 
  • B.集体主义情感 
  • C.义务感和责任感 
  • D.事业感 
  • E.自尊感和羞耻感 
46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进程是一种( )过程。 

  • A.渐进的 
  • B.有目的的 
  • C.盲目的 
  • D.尝试一错误的 
  • E.飞速的 
47

发展性心理教育主要是( )。 

  • A.提高性的 
  • B.矫正性的 
  • C.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 
  • D.面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 
  • E.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 
48

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 ),二是寻求发展。 

  • A.行为矫正 
  • B.学会适应 
  • C.克服障碍 
  • D.学会调适 
49

如果希望有创造力,就必须具备哪些知识?( ) 

  • A.网络化的陈述性知识 
  • B.相对自动化的技能 
  • C.受意识控制的策略性知识 
  • D.学科知识 
  • E.科学知识 
50

教学过程的首要事件是( )。 

  • A.引起学生注意 
  • B.揭示教学目标 
  • C.适时给予反馈 
  • D.评定学习结果 
51

口渴会促使人作出觅水的行为活动,这是动机的( )。 

  • A.指向功能 
  • B.激活功能 
  • C.强化功能 
  • D.调节与维持功能 
52

下列( )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 A.认识定义的符号 
  • B.熟练的运用定义 
  • C.叙述定义的含义 
  • D.背诵定义 
53

先行组织者技术一般用于( )。 

  • A.发现学习 
  • B.接受学习 
  • C.合作学习 
  • D.掌握学习 
54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重点内容圈点批注的方法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 A.精细加工策略 
  • B.组织策略 
  • C.复述策略 
  • D.元认知策略 
55

汉语拼音的学习对英语音标的学习的影响是( )。 

  • A.一般迁移 
  • B.特殊迁移 
  • C.负迁移 
  • D.垂直迁移 
58

在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形式是( )。 

  • A.语义 
  • B.概念体系 
  • C.视像和声像 
  • D.图式 
59

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一成长”的是( )。 

  • A.加涅 
  • B.布卢姆 
  • C.波斯纳 
  • D.罗森塔尔 
60

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是( )。 

  • A.符号学习 
  • B.下位学习 
  • C.上位学习 
  • D.并列结合学习 
62

影响教师课堂管理的情境因素是( )。 

  • A.班级规模 
  • B.班级性质 
  • C.班级类型 
  • D.班级特征 
64

从整体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大致在( )。 

  • A.二年级(8岁左右) 
  • B.三年级(9岁左右)
  • C.四年级(10岁左右)
  • D.五年级(11岁左右)
68

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是( )。 

  • A.直接强化 
  • B.自我强化 
  • C.负强化 
  • D.替代强化 
69

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 

  •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 B.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 C.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 
  • D.观念性、内隐性、展开性 
71

根据强化的目的和性质,强化可分为( )。 

  • A.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 
  • B.正强化和负强化 
  • C.自然强化物和人为近似强化物 
  • D.强化和惩罚 
72

儿童多动综合征的高峰发病年龄为( )。 

  • A.3~5岁 
  • B.5~7岁 
  • C.8~10岁 
  • D.11~13岁 
7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 B.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 C.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76

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是( )。 

  • A.正强化 
  • B.负强化 
  • C.消退 
  • D.惩罚 
77

原型定向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 )。 

  • A.活动定向阶段 
  • B.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 C.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 D.外部言语动作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