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下半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临考押密卷(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狼孩”的案例说明了(  )。

  • A.心理是个体对于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 B.社会实践决定人的心理内容
  • C.心理活动是主动的
  • D.心理活动是被动的
2

卡玛拉经过训练,智力水平也只相当于一个普通婴儿的智力水平,为什么?(  )

  • A.不适应人类生活
  • B.没有接受学校教育
  • C.错过智力发展关键期
  • D.没有父母关爱
4

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

  • A.阶段性
  • B.顺序性
  • C.差异性
  • D.不平衡性
5

感知规律有哪些?(  )

  • A.强度律
  • B.差异律
  • C.活动律
  • D.组合律
6

在教育教学中,应如何运用感知规律?(  )

  • A.对于强度律,教师应突出强调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
  • B.对于差异律,教师应注意对象与背景的差异性
  • C.对于活动律,教师应注意以活动变化的形式呈现对象
  • D.对于组合律,教师应注重对教材的编排分段分节
8

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老师用彩色粉笔写拼音,学生却没有看到,这可能是因为(  )。

  • A.学生是色盲,教师不知道
  • B.彩色拼音与黑板没有形成鲜明对比色
  • C.学生不想写拼音找的借口
  • D.教师的拼音写错了
29

自我意识中的两个重要成分是(  )。

  • A.自我概念
  • B.控制点
  • C.自我评价
  • D.自我体验
  • E.自我认知
30

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过程,包括(  )。

  • A.确定评估目标
  • B.搜集有关的资料
  • C.描述并分析资料
  • D.形成价值判断
  • E.作出决定
31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有(  )。

  • A.知识
  • B.领会
  • C.应用
  • D.分析
  • E.综合与评价
32

概念的结构包括(  )。

  • A.概念名称
  • B.概念定义
  • C.概念应用
  • D.概念特征
  • E.概念实例
33

下列属于学生群体差异的是(  )。

  • A.年龄差异
  • B.学习方式差异
  • C.专业知识差异
  • D.社会文化差异
  • E.家庭背景差异
34

在学习一份书面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  )。

  • A.结尾部分
  • B.都一样
  • C.开始部分
  • D.中间部分
  • E.不一定
35

认知测验包括(  )。

  • A.智力测验
  • B.特殊能力测验
  • C.创造力测验
  • D.成就测验
  • E.态度量表
36

行为目标的陈述应具备的要素有(  )。

  • A.具体目标
  • B.概括目标
  • C.产生条件
  • D.行为标准
  • E.行为结果
37

教学中可以借助(  )来表明对材料的领会。

  • A.转换
  • B.记忆
  • C.解释
  • D.分析
  • E.推断
38

恐怖症可以分为(  )。

  • A.强迫恐怖症
  • B.单纯恐怖症
  • C.广场恐怖症
  • D.社交恐怖症
  • E.焦虑恐怖症
39

福勒和布朗将教师的成长分成了(  )。

  • A.关注学生
  • B.关注生存
  • C.关注情境
  • D.关注学风
  • E.关注自身
40

教师在工作中具备的角色有(  )。

  • A.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 B.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 C.组织者与管理者
  • D.反思者
  • E.研究者
41

原有认知结构对学习迁移的影响主要决定于认知结构的(  )。

  • A.可利用性
  • B.可辨别性
  • C.稳定性
  • D.清晰性
  • E.强制性
42

对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有(  )。

  • A.奥苏伯尔
  • B.班杜拉
  • C.安德森
  • D.加特纳
  • E.吉克
43

教育心理学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  )。

  • A.如何教
  • B.如何管理
  • C.怎样学
  • D.怎样评价
  • E.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44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心理的研究主要涉及(  )方面。

  • A.敬业精神
  • B.专业知识
  • C.专业技能
  • D.教学风格
  • E.职业要求
45

品德培养的策略主要有(  )。

  • A.晓之以理
  • B.动之以情
  • C.导之以行
  • D.引起共鸣
  • E.落实行动
46

两任务的共同成分可能是(  )。

  • A.刺激
  • B.反应
  • C.环境线索
  • D.学习目标
  • E.态度
47

判断一位教师编制的测验是否好的标准是(  )。

  • A.效度
  • B.信度
  • C.难度
  • D.常模
  • E.区分度
48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  )。

  • A.上位学习
  • B.概念学习
  • C.下位学习
  • D.命题学习
  • E.并列结合学习
50

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 A.松散群体
  • B.联合群体
  • C.非正式群体
  • D.集体
57

教学过程的首要事件是(  )。

  • A.引起学生注意
  • B.揭示教学目标
  • C.适时给予反馈
  • D.评定学习结果
58

心智技能的执行具有(  )。

  • A.外显性
  • B.展开性
  • C.内潜性
  • D.客观性
60

儿童多动综合征的高峰发病年龄为(  )。

  • A.3~5岁
  • B.5~7岁
  • C.8~10岁
  • D.11~13岁
61

在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中,(  )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

  • A.接受
  • B.反应
  • C.形成价值观念
  •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64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65

提出教师反思的四种方法的是(  )。

  • A.布鲁纳
  • B.布卢姆
  • C.布鲁巴奇
  • D.波斯纳
67

教师对学生思想的认可与学生成绩有(  )趋势。

  • A.负相关
  • B.正相关
  • C.没有关系
  • D.若有若无
76

“三个和尚没水喝”表现的是社会心理效应的,(  )。

  • A.社会助长
  • B.社会惰化
  • C.群体极化
  • D.从众
77

(  )不属于智力群体差异表现。

  • A.性别差异
  • B.年龄差异
  • C.种族差异
  • D.水平差异
78

皮亚杰认为研究儿童道德问题宜采用(  )。

  • A.故事对偶法
  • B.直接询问法
  • C.行动观察法
  • D.调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