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下半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深度预测卷(4)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教师应该如何增强挫折承受力?(  )

  • A.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 B.让学生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 C.调节抱负水平
  • D.改善挫折情境
5

材料中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做法应该是(  )。

  • A.深入了解学生,找出问题背后原因,有的放矢进行教育
  • B.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 C.任其自然,孩子长大了就好了
  • D.用更加严厉的方法对待这个“坏学生”
6

以上情景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学生是人,他们也有自尊,要尊重学生
  • B.中小学存在的这种不尊重学生而又司空见惯的现象应引起我们重视
  • C.学生是受教育者,不存在尊重学生的问题
  • D.“坏学生”就是要让他逃离学校
7

材料中班主任的错误之处在于(  )。

  • A.错误地运用了学生互评的作用
  • B.违反了德育过程中要以正面引导为主的原则
  • C.不利于学生不良行为的消除
  • D.违背了德育过程中的尊重性原则
8

下列各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中两名学生因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项“坏学生”的帽子竟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3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并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以上案例说到的事实是(  )。

  • A.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逃学
  • B.9岁的小男孩被评选为“坏学生”
  • C.学校的一个班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坏学生”
  • D.班主任虽然认为评选“坏学生”不对,但仍然执行学校的决定
29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  )。

  • A.实物直观
  • B.感知直观
  • C.模象直观
  • D.本质直观
  • E.言语直观
30

依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  )。

  • A.感性知识
  • B.陈述性知识
  • C.理性知识
  • D.程序性知识
  • E.概念知识
31

训练发散思维的一般方法有(  )。

  • A.用途扩散
  • B.过程扩散
  • C.结构扩散
  • D.方法扩散
  • E.形态扩散
32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  )。

  • A.生理需要
  • B.安全需要
  • C.爱与归属的需要
  • D.尊重需要
  • E.自我实现的需要
33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可分为(  )。

  • A.接受
  • B.反应
  • C.形成价值观念
  •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 E.价值体系个性化
34

斯金纳认为有机体的行为有(  )。

  • A.应答性行为
  • B.习得性行为
  • C.操作性行为
  • D.强化行为
  • E.消退行为
35

以下内容中能发生迁移的有(  )。

  • A.知识学习
  • B.技能学习
  • C.行为规范学习
  • D.态度与情感学习
  • E.气质
37

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  )。

  • A.说服
  • B.榜样示范
  • C.群体约定
  • D.价值辨析
  • E.奖励与惩罚
38

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有(  )。

  • A.距离的远近
  • B.交往的频率
  • C.态度的相似性
  • D.个性的互补性
  • E.外形特征
39

教学目标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有条件的,综合多个实验结果,我们认为教学目标有效的条件是(  )。

  • A.学生对目标有意识
  • B.目标明确具体、数量适当
  • C.教师能够理解目标
  • D.教学目标能够回应教学过程
  • E.教学目标的评价是可操作的
41

判断一群人是否集体的标准是(  )。

  • A.有共同的目标
  • B.有角色分配
  • C.有共同约定的行为规范
  • D.有很强的凝聚力
  • E.有系统的组织关系
42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  )。

  • A.条件性知识
  • B.本体性知识
  • C.实践性知识
  • D.学科知识
  • E.相关学科知识
43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

  • A.相似性
  • B.材料特性
  • C.原有认知结构
  • D.教学途径
  • E.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44

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  )。

  • A.知识的获得
  • B.知识应用
  • C.知识巩固
  • D.知识编码
  • E.知识提取
45

动机的功能有(  )。

  • A.激活功能
  • B.选择功能
  • C.指向功能
  • D.控制功能
  • E.强化功能
46

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  )。

  • A.性别差异
  • B.年龄差异
  • C.种族差异
  • D.智商分数差异
  • E.同龄团体差异
47

学习策略包括(  )。

  • A.认知策略
  • B.资源管理策略
  • C.计划策略
  • D.元认知策略
  • E.精细加工策略
48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研究者倾向于将其分为两类,即(  )。

  • A.有结构的问题
  • B.无结构的问题
  • C.创造性的问题
  • D.认知性的问题
  • E.一般性的问题
51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是由(  )构成的。

  • A.意识和能力
  • B.规则和技能
  • C.经验和方法
  • D.认知策略
57

下列(  )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 A.认识定义的符号
  • B.熟练的运用定义
  • C.叙述定义的含义
  • D.背诵定义
58

根据反映活动深度的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  )。

  • A.记忆知识
  • B.直观知识
  • C.理性知识
  • D.应用知识
60

学习困难综合征在(  )中比较多见。

  • A.小学生
  • B.初中生
  • C.高中生
  • D.大学生
61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  )。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62

教师的批评或不赞成,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着(  )。

  • A.负相关
  • B.正相关
  • C.没有关系
  • D.若有若无
63

汉语拼音的学习对英语音标的学习的影响是(  )。

  • A.一般迁移
  • B.特殊迁移
  • C.负迁移
  • D.垂直迁移
64

标志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家与代表著作是(  )。

  • A.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
  • B.斯金纳及其《程序教学》
  • C.布鲁纳及其《教育过程》
  • D.桑代克及其《教育心理学》
65

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的功能。

  • A.培养动机
  • B.激发需要
  • C.促进和维持
  • D.培养纪律
66

认知心理学将理解问题看作在头脑中形成(  )的过程。

  • A.问题结构
  • B.问题线索
  • C.问题内容
  • D.问题空间
67

在心理测验中,智力测验属于(  )。

  • A.认知测验
  • B.人格测验
  • C.兴趣测验
  • D.成就测验
68

影响教师课堂管理的情境因素是(  )。

  • A.班级规模
  • B.班级性质
  • C.班级类型
  • D.班级特征
69

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  )。

  • A.多维思维
  • B.思维的可逆性
  • C.具体逻辑推理
  • D.守恒观念形成
70

教师评分的绝对标准对应的评价方式是(  )。

  • A.诊断性评价
  • B.配置性评价
  • C.标准参照评价
  • D.常模参照评价
71

加里培林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分成了五个阶段,其中第五个阶段是(  )。

  • A.动作的定向阶段
  • B.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 C.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 D.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74

由兴趣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是(  )。

  • A.近景性动机
  • B.远景性动机
  • C.外部动机
  • D.内部动机
75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

  • A.阅读
  • B.吹拉弹唱
  • C.运算
  • D.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