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四川省教师资格《教育学》(A级)专家命题预测试卷(七)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2

下列属于家庭教育的特点的是【  】

  • A.先主性
  • B.多维性
  • C.密切性
  • D.统一性
  • E.深刻性
14

杜威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  】

  • A.提出疑问阶段
  • B.分析阶段
  • C.假设阶段
  • D.评断阶段
  • E.结论阶段
15

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的要素主要有【  】

  • A.认知经验要素
  • B.道德经验要素
  • C.审美经验要素
  • D.健身经验要素
  • E.娱乐经验要素
16

教师与学生家庭互相联系应注意的三个问题是【  】

  • A.要坚持经常联系
  • B.双方都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 C.教师与家长联系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
  • D.隐瞒孩子的一些不正常表现
  • E.不让孩子参与两者的谈话
17

德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德育是培养人的【  】

  • A.品德的活动
  • B.美感的活动
  • C.情感的活动
  • D.意志的活动
18

下列属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是【  】

  • A.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
  • B.记忆力获得较大的发展
  • C.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 D.想象力和创造力加速发展
  • E.情绪活动表现很强烈
19

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是【  】

  • A.教员角色
  • B.管理者角色
  • C.心理医生角色
  • D.领导者角色
20

课堂教学中的第二课堂是【  】

  • A.传统的室内课堂教学形式
  • B.新兴的课外教学形式
  • C.培养特长的教学形式
  • D.双语教学形式
23

俗话说“知子莫过父,知女莫过母”这句话体现了家庭教育中【  】

  • A.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 B.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
  • C.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
  • D.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
25

孔子提出了解学生应“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体现了【  】

  • A.因材施教原则
  • B.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 C.疏导原则
  • 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26

教学目标叙写在于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具体的行为变化,“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是一个【  】

  • A.明确的教学目标
  • B.含糊的教学目标
  • C.教育目标
  • D.难以实现的教学目标
27

教师与学生之间因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关系是【  】

  • A.工作关系
  • B.非正式关系
  • C.正式关系
  • D.组织关系
28

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是【  】

  • A.引起学生注意
  • B.指导学生学习
  • C.提供教材内容
  • D.提出教学目标
29

我国当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  】

  • A.1957年,毛泽东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的教育方针
  • B.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教育目的
  • C.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教育目的
  • D.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教育目的
31

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

  • A.教学大纲
  • B.教学指导书
  • C.教科书
  • D.课程计划
32

扬雄在《法言?学行》中说“行者,人之模范”,说明了教师劳动哪一个方面的特点?【  】

  • A.强烈的示范性
  • B.独特的创造性
  • C.劳动的协作性
  • D.劳动量的隐含性
33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方法是【  】

  • A.参观法
  • B.实验法
  • C.讨论法
  • D.情境教学法
34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里强调的是【  】

  • A.环境的作用
  • B.教育的作用
  • C.遗传的作用
  •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36

将性别角色的标准内化的过程,就是【  】

  • A.政治社会化
  • B.性别角色社会化
  • C.道德社会化
  • D.个体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