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安徽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前深度密押试题(一)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2

28.这是一堂数学课,教学内容是“圆的认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这样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到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圆形的。”“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的呢?”同学们听到我提的这个问题很新鲜,于是产生了好奇。他们互相议论着,争论着:“老师,车轮如果不是圆形的,就有可能走不快。”“车轮不是圆形的,是正方形或三角形的就会走不起来,上下颠个不停,车子就会走不稳”……我继续提问:“圆形车轮为什么会转得很稳呢?”

同学们相互望着,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我抓住这个机会,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你们能不能根据车轮想一想它的奥秘呢?”听到老师的话,同学们马上又兴奋起来。他们有的拿着小车轮(提前准备好的教具)左右看着,用尺子和手比画着、思考着,也有的拿着绳子或尺予量车轮的辐条。这时,我没有打扰孩子们的思维,而是让他们自由思考。

五分钟后,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车轴到车轮边上的距离都一样长,这就是轮子的奥妙。”多么令人兴奋的结论啊!

“为什么车轴到车轮边上的距离一样长,车子就走得很稳呢?”我继续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则更加活跃。“车轴到轮子边上的距离相等,就保证了车与地面距离始终不变,所以车子行走时就稳了。”这是另一个同学的声音。紧接着,同学们也纷纷举手回答,表示赞同。经过同学们观察、分析后,结论已见分晓。这时,我顺利地引出主题:“正像你们所说的那样,轴与轮子边上的距离相等,才能使轮子转动起来始终和地面保持相等的距离。那么,轴到轮子边上的距离又是圆的什么呢?圆还有哪些特征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圆的认识。”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教学方法?试结合材料分析该方法的优缺点及其运用要求。

15

13.在单元教学过程中,为了调控、改进教学工作而进行的测验是【   】

  • A.安置性测验
  • B.标准化测验
  • C.教师自编测验
  • D.形成性测验
16

14.对应于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评价可分为【  】

  • A.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
  • B.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 C.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 D.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7

1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  】

  • A.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 B.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 C.协调好各任课教师的关系
  • D.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20

8.我国现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主体是【  】

  • A.学校、社区、家庭
  • B.校长、教师、学生
  • C.中央、省市、县区
  • D.国家、地方、学校
23

6.卢梭主张的教育目的论属于【  】

  • A.个人本位论
  • B.教育无目的论
  • C.神学教育目的论
  • D.社会本位论
24

7.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层次是【  】

  • A.超越性功能
  • B.启发性功能
  • C.享用性功能
  • D.教育性功能
25

3.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规定中小学采用“六三三制”的学制是【  】

  • A.壬戌学制
  • B.壬子—癸丑学制
  • C.壬寅学制
  • D.癸卯学制
26

4.针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特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做到【  】

  • A.因材施教
  • B.循、序渐进
  • C.关注个性发展
  • D.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27

1.在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的是【  】

  • A.洛克
  • B.赫尔巴特
  • C.卢梭
  • D.裴斯泰洛齐
28

2.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  】

  • A.中国
  • B.希腊
  • C.埃及
  • D.巴比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