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德国
- B.英国
- C.美国
- D.法国
- A.人身自由权
- B.受教育权
- C.隐私权
- D.人格尊严权
- A.教育目的
- B.教育途径
- C.教育内容
- D.教育评价
- A.神学教育目的论
-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 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 D.教育无目的论
- A.复杂性
- B.间接性
- C.示范性
- D.创造性
- A.任课教师
- B.班主任
- C.教导处
- D.校长
- A.预见性
- B.目的性
- C.创造性
- D.选择性
- A.阶段性
- B.不平衡性
- C.个别差异性
- D.顺序性
- A.保罗·朗格郎
- B.杜威
- C.洛克
- D.卢梭
- A.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
- B.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
- C.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
- D.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 D.统一多方面教育力量
- A.基础性
- B.全民性
- C.未来性
- D.强迫性
- A.4、5岁~8、9岁
- B.6、7岁~11、12岁
- C.6、7岁~15、16岁
- D.7、8岁~17、18岁
- A.柏拉图
- B.苏格拉底
- C.亚里士多德
- D.昆体良
- A.教育目标
- B.管理目标
- C.教学目标
- D.教育目的
- A.课程计划
- B.课程标准
- C.课程目标
- D.培养目标
- A.人一人
- B.人一物
- C.物一人
- D.物—物
- A.学校
- B.学生
- C.国家
- D.教师
- A.教师
- B.学生
- C.班级
- D.课程
-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之间的矛盾
- C.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方法之间的矛盾
-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