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案例中第一个老师没有尊重学生
- B.案例中第二个老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现有发展水平
- C.案例中两个老师的素质都有待提高
- D.案例中两个老师“恨铁不成钢”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 A.直观性原则
- B.启发性原则
- C.可接受性原则
- D.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 A.学习成绩不好
- B.学习习惯不好
- C.品德不良
- D.只有差异,没有差生
- A.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 B.关爱学生
- C.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 D.尊重学生
- A.学习目标的多元性
- B.学习内容的开放性
- C.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 D.学习形式的灵活性
- A.分成两组,男生24人,女生l6人
- B.分成两组,男生20人,女生l6人+男生4人
- C.分成八组,每组男生3人+女生2人
- D.分成两组,每组男生l2人+女生8人
- A.自主
- B.合作
- C.探究
- D.传授
- A.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
- B.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
- C.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
- D.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普及性
- B.民主性
- C.基础性
- D.全民性
- E.强制性
- A.强制性
- B.具体性
- C.普及性
- D.基础性
- E.发展性
- A.知识与技能
- B.目标与过程
- C.过程与方法
-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E.达标与测试
- A.内容的丰富
-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 C.课程结构的更新
-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 A.目的明确
- B.内容正确
- C.方法恰当
- D.语言准确生动
- E.组织紧凑合理
- A.核心课程
- B.融合课程
- C.潜在课程
- D.活动课程
- E.广域课程
- A.明确性
- B.时限性
- C.科学性
- D.具体性
- E.系统性
- A.集体效能感
- B.个人效能感
- C.一般效能感
- D.特殊效能感
- E.积极效能感
- A.自我认识
- B.自我评价
- C.自我激励
- D.自我调控
- E.自我管理
- A.“博学之”
- B.“审问之”
- C.“慎思之”
- D.“明辨之”
- E.“笃行之”
- A.写好单元计划
- B.钻研教材
- C.了解学生
- D.写出教案
- E.设计教法
- A.政治思想素养
- B.职业道德素养
- C.学科知识素养
- D.广泛的文化素养
- E.教育专业素养
- A.课内
- B.课外
- C.班级
- D.小组
- E.个别化
- 42
-
学校产生的条件有( )。
- A.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
- B.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
- C.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
- D.出现了文字
- E.政治民主化
- A.基础性
- B.生活性
- C.开放性
- D.活动性
- E.相对独立性
- 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 B.注意启发
- C.严格要求
- D.讲究语言艺术
- E.做好讨论小结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 D.教育者与德育规律的矛盾
- E.受教育者与德育规律的矛盾
- A.生产力
- B.社会
- C.知识
- D.儿童
- E.政治
- A.组织教学
- B.复习过渡
- C.讲授新知识
- D.巩固新知识
- E.布置课外作业
- A.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
- B.学习权
- C.隐私权
- D.公正评价权
- E.荣誉权
- A.弗洛伊德
- B.威尔逊
- C.格塞尔
- D.华生
- A.阶段性
- B.差异性
- C.不均衡性
- D.顺序性
- A.因材施教原则
- B.巩固性原则
- C.启发性原则
-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 A.效度
- B.难度
- C.信度
- D.区分度
- A.阶段性
- B.差异性
- C.不均衡性
- D.顺序性
- A.基础性
- B.自然性
- C.自觉性
- D.客观性
- A.社会教育机构
- B.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 C.高等教育
- D.近代中等教育
- A.直接性
- B.多样化
- C.复杂化
- D.规范化
- A.等级性
- B.专制性
- C.刻板性
- D.象征性
- A.1878年
- B.1897年
- C.1898年
- D.1904年
- A.教学大纲
- B.教学计划
- C.课程目标
- D.教学目标
- A.政治素养
- B.教育素养
- C.专业素养
- D.道德素养
- A.效度
- B.难度
- C.信度
- D.区分度
- A.学科知识素养
- B.文化知识素养
- C.教育专业素养
- D.职业道德素养
- A.自愿性
- B.自主性
- C.强迫性
- D.创造性
- A.1862年
- B.1898年
- C.1902年
- D.1922年
- A.1911年
- B.1912年
- C.1957年
- D.1958年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 B.不均衡性
- C.稳定性和可变性
- D.个别差异性
- A.坚持以教师为中心
- B.因材施教
- C.坚持以教材为中心
- D.实施标准化考试
- A.读、写、画
- B.读、算、画
- C.读、写、算
- D.画、写、算
- A.顺序性
- B.互补性
- C.差异性
- D.阶段性
- A.知行统一原则
-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A.受教育的权利
- B.受尊重的权利
- C.安全的权利
- D.生存的权利
- A.小组活动
- B.少先队活动
- C.班级教育活动
- D.课外活动
- A.身心健康权
- B.人身自由权
- C.人格尊严权
- D.隐私权
- A.学校教育环境
- B.学校教育条件
- C.学校教育机构
- D.学校教育结构
- A.赫尔巴特
- B.瓦·根舍因
- C.怀特海
- D.克伯屈
- A.教学规律
- B.教学规则
- C.教学原则
- D.教学细则
- A.1904年
- B.1922年
- C.1949年
- D.1986年
- A.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或工具
- B.媒体成为教学媒体要具有两个基本要素:用于存储或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以及用于“教与学”的活动
- C.依据媒体对受众感官的刺激及交互性,可以将其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以及多媒体
- D.教师也是教学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