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下半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深度预测卷(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班级”一词最早的提出人是( )。

  • A.赫尔巴特
  • B.夸美纽斯
  • C.埃拉斯莫斯
  • D.德鲁克
2

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管理去影响集体,这体现了( )的内涵。

  • A.班级常规管理
  • B.班级平行管理
  • C.班级民主管理
  • D.班级目标管理
4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 )。

  • A.中心任务
  • B.首要任务
  • C.基本前提
  • D.有效手段
5

该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

  • A.教师应该学会尊重与赞赏学生
  • B.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与帮助学生
  • C.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反思
  • D.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合作
6

结合案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发现优点、欣赏优点
  • B.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 C.家庭教育是教育各成分中最重要的
  • D.赏识教育的本质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7

赏识教育的倡导者是( )。

  • A.蒙台梭利
  • B.铃木镇一
  • C.多湖辉
  • D.周弘
29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 )。

  • A.顺序性 
  • B.阶段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E.个别差异性
30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高尔登 
  • B.华生
  • C.霍尔
  • D.皮亚杰
  • E.吴伟士
31

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

  • A.社会性 
  • B.生产性
  • C.实践性 
  • D.意识性
  • E.科学性
32

制约课程的因素有( )。

  • A.社会 
  • B.历史
  • C.知识 
  • D.环境
  • E.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33

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用( )等几种形式。

  • A.直线式 
  • B.螺旋式
  • C.探究式 
  • D.发现式
  • E.图文式
34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最早把学习过程概括为( )的统一过程。

  • A.“惑” 
  • B.“学”
  • C.“忆”
  • D.“思”
  • E.“行”
35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 )。

  • A.爱岗敬业 
  • B.正确的教育观
  • C.一定的研究能力 
  • D.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 E.高超的教育能力
36

下列属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有( )。

  • A.依法执教 
  • B.爱岗敬业
  • C.热爱学生 
  • D.严谨治学
  • E.团结协作
37

我国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有( )。

  • A.说服法 
  • B.榜样法
  • C.锻炼法 
  • D.陶冶法
  • E.实验法
38

( )是构成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要素。

  • A.教室 
  • B.教学素材
  • C.多媒体 
  • D.教师
  • E.学牛
39

属于教师的一般角色的有( )。

  • A.传道者 
  • B.授业、解惑者
  • C.榜样 
  • D.管理者
  • E.父母与朋友
40

国家为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权而做的努力有( )。

  • A.为所有学生提供正常教育机会
  • B.关注贫困生,设立帮助基金
  • C.关注残疾学生,设特殊教育机构
  • D.及时提供所需物质条件
  • E.限制学校体罚学生
41

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是( )。

  • A.学生自评 
  • B.小组评议
  • C.学生互评 
  • D.班主任评价
  • E.信息反馈
42

陶冶的主要做法有( )。

  • A.发扬民主 
  • B.人格感化
  • C.环境陶冶 
  • D.艺术陶冶
  • E.文化熏陶
43

小学德育的特点有( )。

  • A.基础性 
  • B.生活性
  • C.开放性 
  • D.活动性
  • E.游戏性
44

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为了更好地布道,设立了众多的教区学校,讲授的内容主要

是( )。

  • A.神学七艺 
  • B.宗教教育
  • C.读写知识 
  • D.军事征战
  • E.商业技能
45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 A.思想品德课 
  • B.其他学科教学
  • C.班会 
  • D.课外活动
  • E.学校例会
46

在赫尔巴特的影响下,形成了以传统教育为中心的特点,即( )。

  • A.教师中心 
  • B.教材中心
  • C.学生中心
  • D.知识中心
  • E.课堂中心
47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 )的统一过程。

  • A.个体与环境 
  • B.个体与教育
  • C.个体社会化 
  • D.社会规范个体化
  • E.社会与环境
48

德育过程是由( )几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 A.德育理念 
  • B.教育者
  • C.受教育者
  • D.德育内容
  • E.德育方法
49

测验主要以( )进行。

  • A.口试 
  • B.笔试
  • C.面试 
  • D.交谈
50

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 )。

  • A.教育即生活 
  • B.学校即社会
  • C.做中学
  • D.生活即教育
51

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是( )。

  • A.自我评价能力 
  • B.自我激励能力
  • C.自我调控能力 
  • D.自我分析能力
53

我国最早采用的班级授课制是在( )。

  • A.1862年 
  • B.1898年
  • C.1902年
  • D.1922年
55

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 )。

  • A.普及教育 
  • B.普及基础教育
  • C.普及国民教育 
  • D.普及义务教育
56

实施义务教育需要一系列的办学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 )。

  • A.办学经费和设备 
  • B.办学经费和师资
  • C.基础设施和师资 
  • D.经费和设施
57

洛克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 )中。

  • A.《大教学论》 
  • B.《教育漫话》
  • C.《爱弥尔》
  • D.《普通教育学》
59

组织多数或全体学生参加的一种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是( )。

  • A.体育活动 
  • B.课余活动
  • C.文娱活动 
  • D.群众性课外活动
60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 A.备课 
  • B.上课
  • C.布置作业 
  • D.课外辅导
61

课外活动不包括( )。

  • A.群众活动 
  • B.文娱活动
  • C.自习课 
  • D.科技活动
62

智力也叫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

  • A.观察力 
  • B.记忆力
  • C.思维力 
  • D.想象力
63

开展课外活动时,学生参加与否,不具有( )。

  • A.自愿性 
  • B.灵活性
  • C.强制性 
  • D.多样性
64

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 )。

  • A.课程计划 
  • B.课程标准
  • C.课程目标 
  • D.课程表
67

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 )。

  • A.1902年 
  • B.1903年
  • C.1912年
  • D.1922年
68

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决定的。

  • A.身心健康权 
  • B.人身自由权
  • C.人格尊严权 
  • D.隐私权
69

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

  • A.是同时的
  •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 D.说不清楚
70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

  • A.认识活动 
  • B.教师教的活动
  • C.学生学的活动 
  • D.课堂活动
71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

  • A.爱岗敬业 
  • B.热爱学生
  • C.热爱教育事业 
  • D.加强自身修养
72

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高低的是( )。

  • A.初等教育 
  • B.中等教育
  • C.基础教育 
  • D.高等教育
73

( )使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

  • A.环境 
  • B.教育
  • C.社会 
  • D.实践
74

学生是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和儿童,是未进入成人社会的( )。

  • A.自然人 
  • B.社会人
  • C.边际人 
  • D.特殊人
75

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

  • A.领会知识 
  • B.巩固知识
  • C.运用知识 
  • D.检查知识
76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是( )原则的集中体现。

  • A.启发性 
  • B.直观性
  • C.巩固性 
  • D.循序渐进
77

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的教育家是( )。

  • A.洛克 
  • B.卢梭
  • C.夸美纽斯 
  • D.赫尔巴特
78

德育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这体现了德育的( )。

  • A.疏导原则
  • B.导向性原则
  • C.因材施教原则
  •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