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标准预测试卷(8)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1

学校与企业的区别表现在(  )。

  • A.设置目的上的不同,育人与盈利之别
  • B.手段不同
  • C.与政府关系不同
  • D.产出不同
  • E.“生产”过程及内容不同
13

孔子的教育主张包括(  )。

  • A.兼爱
  •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C.有教无类
  • D.教学相长
  • E.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4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  )三个方面。

  • A.对学生的研究
  • B.对教师的研究
  • C.对社会的研究
  • D.对学科的研究
  • E.对教材的研究
15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  )。

  • A.上课
  • B.课外辅导
  • 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 D.备课
  • E.批改作业
16

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17

以下属于个体差异性的是(  )。

  • A.男女性别差异
  • B.幼儿与少年的差异
  • C.同年龄人群内部差异
  • D.同一个体身心不同构成方面的差异
  • E.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
18

(  )提出了著名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

  • A.裴斯泰洛齐
  • B.泰勒
  • C.斯宾塞
  • D.赫尔巴特
19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

  • A.主导因素
  • B.决定因素
  • C.物质因素
  • D.内部因素
20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校(  )。

  • A.德育方法与内容的矛盾
  • B.学生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 C.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
  • D.最集中、最突出的矛盾
21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教学时间的安排要体现(  )。

  • A.以智育为主
  • B.以上课为主
  • C.以课外活动为主
  • D.以社会实践为主
22

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学校的(  )。 

  • A.规章制度 
  • B.网络资源 
  • C.校园环境 
  • D.物质文化 
25

(  )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 A.教育目的
  • B.教育媒介
  • C.教育理论
  • D.教书方法
28

《学记》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与以下哪一原则的精神符合?(  )

  • A.直观性原则
  • B.启发性原则
  • C.巩固性原则
  • D.循序渐进原则
29

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

  • A.道德意志
  • B.道德情感
  • C.道德认识
  • D.道德行为
30

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是(  )。

  • A.社会的进步
  • B.旧式劳动分工
  • C.生产力的发展与分化
  • D.科技水平的提高
31

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并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认识的是(  )。

  • A.神话起源说
  • B.生物起源说
  • C.心理起源说
  • D.劳动起源说
32

我国当前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采用最多的领导方式是(  )。

  • A.“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 B.“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 C.权威型的领导方式
  • D.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33

中学德育中的说服教育法要求不包括(  )。

  • A.强制性
  • B.明确目的性
  • C.知识性、趣味性
  • D.注意时机
34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 A.教书育人
  • B.关心学生健康
  • C.研究学习
  • D.管理
35

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  )。

  • A.内容型策略
  • B.方法型策略
  • C.形式型策略
  • D.综合型策略
36

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

  • A.学科设置
  • B.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 C.学科顺序
  • D.课时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