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江西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模拟测试题(9)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2

孙老师的做法违反了《教师法》中的哪一条法规?(  )[单选题]

  • A.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 B.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 C.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 D.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

劳动教育有何意义?(  )[不定项选择题]

  • A.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 B.劳动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得到提高
  • C.改善学牛的生理机能,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
  • D.提高学生的劳动审美能力
20

决定教学任务的因素主要有(  )。

  • A.教育目的
  • B.学生的年龄特征
  • C.学科特征
  • D.教师素质
  • E.教学的时空条件
21

教学目标的特征有(  )。

  • A.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 B.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 C.体现教师思维活动的规律性
  • D.具有灵活性
  • E.反映教学方式的科学性
22

我国教师的资格条件必须包括的要素有(  )。

  • A.必须是中国公民
  • B.必须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 C.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 D.必须具有教育教学的能力
  • E.必须体格达标
23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  )。

  • A.以教师为中心
  • B.以儿童为中心
  • C.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
  • D.在社会道德上,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 E.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25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有(  )。

  • A.遗传素质
  • B.环境
  • C.学校教育
  • D.社会活动
  • E.生产劳动
26

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  )。

  • A.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
  • B.研究学生集体的传统
  • C.研究学生个体的需要
  • D.研究学生的成长环境
  • E.研究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27

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

  • A.身体状态的剧变
  • B.内心世界的发展
  • C.自我意识的觉醒
  • D.独立精神的加强
  • E.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
28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  )。

  • A.帮助人发现自身价值
  • B.认识并发掘自身潜能
  • C.形成并发展人的个性
  • D.发展人的精神力量
  • E.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29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有(  )。

  • A.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 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 C.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 D.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1

“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  )的观点。

  • A.赫尔巴特
  • B.皮亚杰
  • C.杜威
  • D.瓦?根舍因
34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

  • A.实践型课程
  • B.研究型课程
  • C.拓展型课程
  • D.知识型课程
36

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

  • A.布鲁纳
  • B.赞可夫
  • C.舒尔茨
  • D.皮亚杰
37

“为人师表”是说教师必须具备(  )。

  • A.专业意识
  • B.专业态度
  • C.专业技能
  • D.专业品质
38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

  • A.阶段性
  • B.个别差异性
  • C.顺序性
  • D.不均衡性
39

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

  • A.六艺
  • B.八股文
  • C.自然科学
  • D.四书、五经
40

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 A.遗传
  • B.环境
  • C.教育
  •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42

班级建设设计以(  )最为重要。

  • A.实现目标的途径
  • B.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
  • C.实现目标的工作程序
  • D.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
43

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施的结果”的评价模式是(  )。

  • A.目标评价模式
  •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 C.过程评价模式
  • D.成果评价模式
44

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

  • A.《论语》
  • B.《普通教育学》
  • C.《大教学论》
  • D.《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