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
教学方法
- 9
-
隐性课程
- 10
-
教育学
- 11
-
道德认识
- A. 提出问题
- B. 评断
- C. 明确问题
- D. 形成假设
- E. 检验假设
- 13
-
师生关系
- A. 先主性
- B. 多维性
- C. 密切性
- D. 统一性
- E. 深刻性
- A. 课程目标
- B. 课时分配
- C.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 D. 学科设置
- E. 学科顺序
- 16
-
隐性课程又称( )
- A. 公开课程
- B. 官方课程
- C. 非正式课程
- D. 潜在课程
- E. 隐蔽课程
- 17
-
人格教育的方法包括( )
- A.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 B. 人格优化
- C. 明确道德规范教育的基本内容
- D. 训导
- E. 表扬
- A. 1957年,毛泽东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的教育方针-
- B.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教育目的
- C.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教育目的
- D.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教育目的
- A. 启发性原则
- B. 循序渐进原则
- C. 因材施教
- D. 巩固性原则
- A. 激励机制
- B. 淘汰机制
- C. 协作机制
- D. 竞争机制
- 21
-
教学的基本任务是( )
- A.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 B. 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 C.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 D. 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发展+
- 22
-
社区教育的对象是
- A. 社区的少年儿童
- B. 社区内的下岗职工和待业青年
- C. 社区内的每一个成员
- D. 社区内除学生以外的社会成员
- A. 课程结构
- B. 学科课程
- C. 活动课程
- D. 必修课
- A. 上课气氛
- B. 学校气氛
- C. 课堂气氛
- D. 家庭气氛
- A. 现场直播法
- B. 录制播放法
- C. 插播法
- D. 程序教学法
- A. 领会
- B. 选择
- C. 保持
- D. 应用
- A. 传统的室内课堂教学形式
- B. 新兴的课外教学形式
- C. 培养特长的教学形式
- D. 双语教学形式
- A. 社会的属性
- B. 现实的属性
- C. 自然的属性
- D. 实践的属性
- A. 谈话法
- B. 参观点
- C. 演示法
- D. 讨论法
- A. 生理素质教育
- B. 文化素质教育
- C. 道德素质教育
- D. 审美素质教育
- A. 因材施教
- B. 抓关键期
- C. 长善救失
- D. 循序渐进
- 32
-
“教育的效应”是指( )
- A. 教育的投入与产出
- B.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
- C. 教育实际干了什么
- D. 学校培养了多少人
- 33
-
中国分科教学开始于( )
- A. 孔子
- B. 孟子
- C. 荀子
- D. 韩愈
- A. 中性力量
- B. 斗争力量
- C. 敌视力量
- D. 团结力量
- A. 积极力量
- B. 中性力量
- C. 消极力量
- D. 惰性力量
- A. 颁发证书
- B. 提出申请
- C. 参加资格考试
- D. 受理
- A. 教育手段
- B. 教育目的
- C. 教育方法
- D. 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