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
课外活动的主体是——。
- A.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 B. 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 C. 班主任工作
- D. 体育竞赛
- A. 实现教育平等
- B. 实现全民教育
- C. 提高教育效率
- D. 提高教育效益
- A. 1995
- B. 1993
- C. 1986
- D. 1985
- A. 德谟克利特
- B. 亚里士多德
- C. 柏拉图
- D. 苏格拉底
- A. 实践教育学派
- B. 实证教育学派
- C. 传统教育学派
- D. 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 A. 创新教育
- B. 素质教育
- C. 义务教育
- D. 全民教育
- A. 《中共中央关手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B.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D.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
- A. 赞可夫
- B. 布鲁纳
- C. 凯洛夫
- D. 巴班斯基
- A.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 B.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 C.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 D.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方法发展与改革
- A. 形式型策略
- B. 问题化策略
- C. 结构化策略
- D. 综合型策略
- A. 劳动对象
- B. 生产关系
- C. 生产力
- D. 劳动者
- A. 培根
- B. 夸美纽斯
- C. 赫尔巴特
- D. 赞科夫
- A. 人的主观能动性
- B. 家庭环境
- C. 教育的自身状况
- D. 社会发展状况
- A. 进步主义
- B. 社会重建主义
- C. 批判理论
- D. 永恒主义
- A. 备课
- B. 上课
- C. 课外辅导
- D.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