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大学》
- B. 《论语》
- C. 《孟子》
- D. 《学记》
- A. 感性认识
- B. 抽象思维
- C. 形象思维
- D. 学习习惯
- A. 思想教育
- B. 政治教育
- C. 心理教育
- D. 道德教育
- A.《义务教育法》
- B.《宪法》
- C.《教育法》
- D.《教师法》
- A. 备课
- B. 上课
- C. 作业的检查和批改
- D.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 32
-
品德是个( )
- A. 自然现象
- B. 生物现象
- C. 个体现象
- D. 社会现象
- A. 夏
- B. 商
- C. 周
- D. 春秋战国
- A. 模仿模式
- B. 认知模式
- C. 体谅模式
- D. 行动模式
- A. 知识和技能为重点
- B. 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 C. 情商和智商为重点
- D. 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 A. 夸美纽斯
- B. 赫尔巴特
- C. 杜威
- D. 凯洛夫
- A. 群体舆论
- B. 群体凝聚力
- C. 群体规范
- D. 群体压力
- A. 政治经济制度
- B. 生产力
- C. 科学技术的控制人
- D. 文化权威者
- A. 教育资本理论的观点
- B. 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
- C. 市场资本理论的观点
- D. 经济资本理论的观点
- A. 课余活动
- B. 课外活动
- C. 群众活动
- D. 文娱活动
- A. 1957年
- B. 1958年
- C. 1966年
- D. 1964年
- A. 隐私权
- B. 身心健康权
- C. 人格尊严权
- D. 受教育权
- A. 制度文化
- B. 组织文化
- C. 物质文化
- D. 观念文化
- A. 自然成长
- B. 训练
- C.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D. 教师的严格要求
- A. 遗传因素
- B. 环境因素
- C. 教育活动
- D. 个体因素
- A. 数量和质量
- B. 规模和速度
- C. 人才培养规格
- D. 公平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