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最后突破试卷(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2

李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妥?( ) [不定项选择题]

查看材料

  • A.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 B.对学生实施变相体罚
  • C.事先没有充分调查学生未完成作业的原因
  • D.违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的关于学生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3

记得刚毕业那一年,我接手的这个年级重新分班,一个叫小佳的孩子,异常调皮,分给谁都不要。安排到我们班时,我想:不就一个孩子吗,不信凭我的热情转化不了他。于是,我就接了下来。没想到这还不到一个月,这个小孩的“威力”就显示出来了,迟到、旷课、不完成作业、欺负同学……在屡次叫到办公室谈话、说教失去效果后,我再也忍不住了,决定到他家去一趟,准备让他的父母教训他一顿。可到他家后意外地发现他在屋外打扫庭院,见到我,他吃了一惊,但还是喊了一声“老师好”后,跑到屋里。在同他父母交谈时,我了解到,由于家庭贫困,父母每天早出晚归,疏于教导,因此让孩子养成了一些坏习惯,但这孩子在家里还挺懂事,也能帮忙干活。于是,我把要来告状的话收了回来。回到班级后,我告诉学生们:“昨天老师到了小佳家里,今天,要表扬小佳同学两点:一是讲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二是能帮家里干活。希望同学们能向小佳同学学习,也希望小佳同学能让大家找到更多的优点。”随后,我又安排他负责班级的卫生工作,并对他的尽职尽责及时给予表扬。再往后,他在课堂上认真多了。有一天居然拿了一道题来请教我。一学年后,他已经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成绩也升到了中等。根据以上内容,回答问题!

这位老师运用了哪些教育方法?( )[不定项选择题]

查看材料

  • A.谈话法
  • B.演示法
  • C.参观法
  • D.表扬与奖励法
4

根据这则材料,你认为下列哪些班级管理方法是合理的?( )[不定项选择题]

查看材料

  • A.定位班级管理基调,抓准班级情感支点
  • B.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使班级管理做到有的放矢
  • C.对于犯错误学生的管理应该讲究方法
  • D.制定严厉的班级管理制度
20

下列观点中,属于遗传决定论的是( )。

  • A.洛克的“白板说”
  • B.高尔顿的血统论
  • C.柏拉图的三等论
  • D.基督教的“原罪说”
  • E.中国的性善性恶论
21

以下属于个体差异性的是( )。

  • A.男女性别差异
  • B.幼儿与少年的差异
  • C.同年龄人群内部差异
  • D.同一个体身心不同构成方面的差异
  • E.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
22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包括( )。

  • A.明确的共同目标
  • B.一定的组织结构
  • C.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 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 E.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23

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 )。

  • A.引起学习动机
  • B.领会知识
  • C.巩固知识
  • D.运用知识
  • E.检查知识
24

制约教育目的的因素有( )。

  • A.政治经济制度
  • B.生产力
  • C.文化传统
  • D.科技水平
  • E.教育性质
25

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以下哪几个不同层次的活动组成?( )

  • A.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 B.个体的心理活动
  • C.社会实践活动
  • D.思维活动
26

教师的科研活动权包括( )。

  • A.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
  • B.有权决定是否参加学术团体
  • C.有权确定科研课题的科研方法
  • D.有权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
  • E.有权为改善实践而研究
27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包括( )。

  • A.引导和培养、塑造个体发展
  • B.加速个体发展
  • C.具有延时价值
  • D.开发个体特殊才能
  • E.个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28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 )。

  • A.无阶级性
  • B.为生产劳动服务
  • C.在社会生活中进行
  • D.教育手段极端简单
  • E.在特定场所进行
29

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将课分为( )。

  • A.新授课
  • B.巩固课
  • C.技能课
  • D.检查课
  • E.练习课
31

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

  • A.班级公共财产
  • B.班级信息
  • C.学生
  • D.班级资料
32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

  •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 B.生产领域的应用
  • C.学校教育
  • D.市场推广
33

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

  • A.教学
  • B.课外活动
  • C.生产劳动
  • D.社会活动
35

( )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 A.教育目的
  • B.教育媒介
  • C.教育理论
  • D.教育方法
37

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 )。

  • A.夸美纽斯
  • B.亚里士多德
  • C.赫尔巴特
  • D.卢梭
39

一节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

  • A.组织教学
  • B.讲授新教材
  • C.巩固新教材
  • D.检查复习
43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属于( )。

  • A.道德素质教育
  • B.思想素质教育
  • C.政治素质教育
  • D.心理素质教育
45

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

  • A.认知模式
  • B.体谅模式
  • C.社会模仿模式
  • D.说理教育模式
47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 )为中心。

  • A.劳动
  • B.科研
  • C.教学
  • D.社会服务
49

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

  •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 B.课外校外活动
  • C.劳动
  • D.共青团活动
52

( )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 A.生产力
  • B.政治制度
  • C.科学技术
  • D.文化
53

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

  • A.布鲁纳
  • B.赞可夫
  • C.舒尔茨
  • D.皮亚杰
54

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 )。

  • A.交往
  • B.学习
  • C.课堂
  • D.课外活动
55

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

  •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 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56

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

  • A.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
  •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 D.斯宾塞的《教育论》
58

欧洲历史上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

  • A.《理想国》
  • B.《大教学论》
  • C.《论演说家的培养》
  • D.《实验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