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前冲刺试卷(4)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你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不定项选择题]

查看材料

  • A.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机会
  • B.减少全班统一学习在一节课的比重,增加个别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在一节课的比重
  • C.采用先个人,后小组,再全班学习等形式的教学策略
  • D.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有研究者对8个班的语文课和数学课上师生交流时间进行观察统计,把所有观察的28个班的课分为四类:(1)演讲型的课,这类课一半以上的时间是教师在讲,学生听,师生联系的方法是教师与全班交流,单向传授,即很少有师生的问题,也缺乏学生之间的讨论,课堂活动仅限于学生被动的听讲、理解与接受。这类课占了25%。(2)演讲一对话型的课,这类课上教师不仅对全班讲授,而且还注意提问个别学生。这两种活动各占上课时间的40%以上,共占上课时间的80%以上,这两种活动方式.对全班绝大部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来说,都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教师问舜口个别学生答。这类课占了这次调查的40%。(3)对话型的课,这类课上师生交流方式主要是教师问,一位学生答,教师再问,再一位学生答或补充,这种问答活动占一节课一半以上时间。对全班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上课就是听,自己表达的时间很少。这类课占调查的14.3%。(4)混合型的课,这类课上师生交流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一学生答,一学生领读、全班跟读等方式。这类混合型的课,绝大多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仍是被动地听、接受和理解别人的表述。这类课占调查课的10.7%。根据以上内容,回答问题!

你认为上述四类型课存在什么问题?( ) [不定项选择题]

查看材料

  • A.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少
  • B.接受学习的机会多,表述学习的机会少
  • C.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机会多,水平低的学生参与机会少
  • D.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
4

针对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你认为这位老师应当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不定项选择题]

查看材料

  • A.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
  • B.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
  • C.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 D.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20

对教师在职培训的法律制度化作了规定的政策文献有( )。

  • A.《教师资格条例》
  • B.《教育法》
  • C.《宪法》
  • D.《教师法》
  • E.《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21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 A.制约教育的结构
  • B.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 C.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 D.决定教育的发展速度
  • E.
23

当今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 A.重知识轻能力
  • B.片面追求分数与升学
  • C.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唯成绩是论
  • D.制约教学改革,标准固定划一
  • E.以上问题都不是
24

制约课程改革的因素是( )。

  • A.政治
  • B.社会
  • C.知识
  • D.儿童
  • E.经济
25

课的类型是根据( )来确定的。

  • A.教学目的
  • B.课的具体任务
  • C.学科特点
  • D.教学内容
26

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 )。

  • A.科学性原则
  • B.民主性原则
  • C.自觉性原则
  • D.整体性原则
28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 )。

  • A.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
  • B.重视学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立发现
  • C.学校即社会
  • D.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 E.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
29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 )。

  • A.评价的重点是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
  • B.评价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 C.应着重关注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
  • D.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
  • E.更多地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30

社会学派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卢梭
  • B.凯兴斯坦纳
  • C.涂尔干
  • D.沛·西能
3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 A.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 B.教育规律
  • C.教育原则
  • D.教育技术
32

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

  •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 B.目标一致的原则
  • C.可接受性原则
  •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35

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 B.教育内容现代化
  • C.教育管理现代化
  • D.人的现代化
37

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 )的代表。

  • A.人文主义教育学
  • B.存在主义教育学
  • C.实用主义教育学
  • D.要素主义教育学
39

考试的核心环节是( )。

  • A.选择题型
  • B.命题
  • C.确定评分方法
  • D.阅卷
40

在教学任务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

  • A.发展学生的智力
  • B.培养学生的能力
  • C.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D.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44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地反映在( )中。

  • A.《学记》
  • B.《大学》
  • C.《论语》
  • D.《中庸》
45

班级建设设计以( )最为重要。

  • A.实现目标的途径
  • B.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
  • C.实现目标的工作程序
  • D.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
46

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

  • A.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
  • B.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 C.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
  • D.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
49

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

  • A.共青团组织
  • B.教导处
  • C.总务处
  • D.班级
50

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过( )体现出来。

  • A.课程目标
  • B.教育目的
  • C.教育目标
  • D.培养目标
51

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 A.理论联系实际
  • B.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C.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2

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的教学形式是( )。

  • A.现场教学
  • B.复式教学
  • C.分组教学
  • D.班级授课
53

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B.思想政治教育
  • C.课外活动
  • D.教学
56

决定教育永恒性的是教育的( )。

  • A.目的
  • B.内容
  • C.方法
  • D.功能
58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 )。

  • A.教育的领导权
  • B.受教育的权利
  • C.教育目的的性质
  • D.教育结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