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5)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2

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经历了(  )过程。

  • A.初识
  • B.组建
  • C.形成
  • D.发展
  • E.解体
13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不同层次的内容构成,包括(  )。

  • A.生理活动
  • B.精神活动
  • C.心理活动
  • D.社会实践活动
  • E.思维活动
14

学校物质文化的两种表达方式是(  )。

  • A.制度文化
  • B.活动文化
  • C.学校环境文化
  • D.设施文化
  • E.形态和体系文化
15

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的三种主要表达方式是(  )。

  • A.环境文化
  • B.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
  • C.规章制度
  • D.角色规范
  • E.价值成分
16

教育目的制约的对象有(  )。

  • A.教育政策的制定
  • B.教育制度的建立
  • C.教育内容的确定
  • D.教育方法的选择
  • E.教育效果的评价
17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为(  )。

  • A.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 B.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 C.改变人们的科技价值观
  • D.具有科学研究功能
  • E.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8

教育目的为受教育者指明了(  )。

  • A.发展方向
  • B.发展原则
  • C.发展结果
  • D.发展速度
  • E.发展阶段
19

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有(  )。

  • A.政治教育
  • B.思想教育
  • C.道德教育
  • D.知识教育
  • E.心理健康教育
20

制约教育目的的因素有(  )。

  • A.政治经济制度
  • B.生产力
  • C.文化传统
  • D.科技水平
  • E.教育性质
21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

  • A.顺序性
  • B.阶段性
  • C.不平衡性
  • D.个别差异性
  • E.互补性
25

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  )的表现。

  • A.课程是知识
  • B.课程是经验
  • C.课程是活动
  • D.课程是项目
26

在教学任务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

  • A.发展学生的智力
  • B.培养学生的能力
  • C.传授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
  • D.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28

“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体现了(  )教学原则。

  • A.巩固性原则
  • B.直观性原则
  • C.循序渐进原则
  • D.启发性原则
29

对受教育权具有决定作用的是(  )。

  • A.生产力
  • B.文化
  • C.政治经济制度
  • D.科学技术
30

赫尔巴特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说明了教学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 C.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 D.都是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31

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

  •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 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32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

  • A.发现学习教学法
  • B.探究研讨法
  • C.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 D.暗示教学法
33

我国当前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采用的最多的领导方式是(  )。

  • A.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 B.权威型的领导方式
  • C.“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 D.“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34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

  • A.社会教育制度
  • B.高等教育制度
  • C.学校教育制度
  • D.国民教育制度
35

(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 A.教育目的
  • B.培养目标
  • C.课程计划
  • D.教学目标
37

衡量各科教学的重要标准是(  )。

  • A.教学计划
  • B.教学大纲
  • C.教学目标
  • D.课程目标
39

下列不是贯彻直观性原则要求的是(  )。

  •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 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 D.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41

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特征的是(  )。

  • A.课程目标
  • B.课程标准
  • C.教学计划
  • D.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