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2

教师是一种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具备其资格的特定要求有(  )。

  • A.要有较好的政治背景
  • B.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 C.要达到规定的学历
  • D.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 E.要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
13

班级目标设计的主要依据是(  )。

  • A.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 B.学校的培养目标
  • C.学生的个性特征
  • D.班集体的民主型领导方式
  • E.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14

“内发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 A.孟子
  • B.华生
  • C.威尔逊
  • D.洛克
  • E.格塞尔
15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  )。

  •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
  • E.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实施
16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从它产生与兴起的历史背景看,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

  • A.社会主义思潮
  • B.国家主义思潮
  • C.民族主义思潮
  • D.科学技术的发展
  • E.宗教改革
17

关于讲授法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 B.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 C.注意启发
  • D.讲究语言艺术
  • E.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18

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  )。

  • A.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
  • B.研究学生集体的传统
  • C.研究学生个体的需要
  • D.研究学生的成长环境
  • E.研究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19

运用陶冶法应注意的要求有(  )。

  • A.坚持严格要求
  • B.创设良好的情境
  • C.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 D.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 E.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20

衡量教师社会地位高低的指标性因素有(  )。

  • A.教师的权威
  • B.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 C.经济地位
  • D.政治地位
  • E.文化地位
21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  )。

  • A.帮助人发现自身价值
  • B.认识并发掘自身潜能
  • C.形成并发展人的个性
  • D.发展人的精神力量
  • E.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22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 A.热爱教育事业
  • B.热爱学生
  • C.教书育人
  • D.开拓创新
24

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  )。

  •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 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26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  )。

  • A.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B.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智力、能力和体力
  • C.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 D.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7

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  )的论争。

  • A.知识与能力
  • B.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 C.分科与综合
  • D.知识与思想
28

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  )。

  • A.常规管理
  • B.平行管理
  • C.民主管理
  • D.目标管理
29

柏拉图的领导教育思想体现在(  )。

  • A.《理想国》
  • B.《政治学》
  • C.《论演说家的教育》
  • D.《民本主义与教育》
31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 A.现场教学
  • B.复式教学
  • C.分组教学
  • D.班级授课制
34

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

  • A.德育意义
  • B.德育内容
  • C.德育目标
  • D.德育任务
36

下列属于道德讨论中“引入提问”的策略是(  )。

  • A.升华性问题
  • B.突出道德争端
  • C.澄清与总结
  • D.突出相邻阶段的论点
37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 D.统一多方面教育力量
39

提倡“从做中学”的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  )。

  • A.杜威
  • B.巴班斯基
  • C.赞科夫
  • D.布鲁姆
40

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  )

  • 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
  • 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
  • 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
  • D.有自身的特点的规律
41

教学认识的主体是(  )。

  • A.教师
  • B.学生
  • C.教学内容
  • D.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