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班集体
- 9
-
教学模式
- 10
-
(狭义)教育
- 12
-
智育
- 13
-
“心理断乳期”
- A.计算机
- B.电话
- C.网络技术
- D.数字通信
- E.机械化
- A.规范
- B.管理
- C.控制
- D.教育
- E.督促
- A.高尚思想
- B.模范事迹
- C.模范行为
- D.卓越成就
- E.道德观点
- A.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全面发展
- B.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 C.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 D.优越的社会制度保证教育有极高的社会效益
- E.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 A.教育者
- B.受教育者
- C.德育内容
- D.德育目标
- E.德育方法
- 30
-
认知模式的特征有( )。
- A.人的本质是理性的
- B.坚持性善论
- C.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
- D.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 E.倡导民主德育观
- A.钻研教材
- B.了解学生
- C.课外辅导
- D.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 E.德育训练
- A.时限性
- B.具体性
- C.预测性
- D.实际性
- E.操作性
- A.知
- B.情
- C.意
- D.行
- A.观察法
- B.实验法
- C.演示法
- D.练习法
- A.1856年
- B.1860年
- C.1862年
- D.1866年
- A.注意力
- B.观察力
- C.思维力
- D.想象力
- A.基础型课程
- B.拓展型课程
- C.研究型课程
- D.技能型课程
- A.对学生的研究
- B.对教师的研究
- C.对社会的研究
- D.对学科的研究
- A.孔子
- B.荀子
- C.孟子
- D.墨子
- A.八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 B.课外校外活动
- C.劳动
- D.共青团活动
- A.教育的性质
- B.教育的任务
- C.教育的内容
- D.教育的规律
- A.教学
- B.教育
- C.自学
- D.智育
- A.生产力
- B.政治制度
- C.科学技术
- D.文化
- A.布置课外作业
- B.讲授新教材
- C.检查复习
- D.巩固新教材
- A.教育目的
- B.培养目标
- C.课程目标
- D.教学目标
- A.教育
- B.文化
- C.国家的建立
- D.学校的出现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B.直观性原则
- C.巩固性原则
- D.启发性原则
- A.教学形式
- B.教学原则
- C.教学策略
- D.教学手段
- A.课程类型
- B.教学计划
- C.教学大纲
- D.教科书
- A.班级公共财产
- B.班级信息
- C.学生
- D.班级资料
- A.赞可夫
- B.维果斯基
- C.皮亚杰
- D.布鲁纳
-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