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模拟试题(六)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

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

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摘自朱光潜《谈美》

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园里)“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

(2)请另举一例,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的理解。

6

下列关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 B.由于学生年龄、认知等各个方面都不成熟,所以学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 C.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 D.学生既是法律上的责权主体,也是伦理上的责权主体
7

下列属于事实论据的是(  )。

  • A.公式
  • B.科学原理
  • C.史实
  • D.谚语
9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新能源分为(  )。

  • A.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
  • B.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
  • C.大中型水电、新可再生能源、传统生物质能
  • D.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
11

下列不属于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是(  )。

  • A.严慈相济
  • B.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 C.对学生进行课外补课
  • D.保护学生安全
13

第一次提出“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国家法律文件是(  )。

  • A.《教师资格条例》
  • 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
  •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4

班主任张老师按照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调整座位,将考试成绩后5名的学生安排在最后一排。张老师的做法(  )。

  • A.是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
  • B.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 C.是管理班级的有效手段
  • D.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15

下列不属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是(  )。

  • A.《第十二夜》
  • B.《哈姆雷特》
  • C.《李尔王》
  • D.《麦克白》
16

(  )是教师同事之间良好沟通的基础。

  • A.少争多让,善于倾听
  • B.容忍异己,理解宽容
  • C.坦诚相见,赞美欣赏
  • D.巧用语言,珍惜情谊
18

插入新幻灯片的快捷命令是(  )。

  • A.Ctrl+M
  • B.Ctrl+Z
  • C.ESC 
  • D.Ctr1+C
22

我国法律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明确做出此规定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6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教师在团队合作中,最好首先做到(  )。

  • A.严于律己,以诚待人
  • B.谦虚为怀,戒骄戒躁
  • C.相互帮助,通力合作
  • D.凡事不要先出头
27

课堂上学生没写完作业,教师罚学生站一节课。教师的做法(  )。

  • A.正确,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B.正确,教师有权利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
  • C.错误,教师应详细了解情况后再罚站
  • D.错误,教师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3

中国人有句俗话“师生如父子”,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  )。

  • A.师生关系就是父子关系
  • B.师生关系基本等同于父子关系
  • C.教师对学生既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又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
  • D.教师对学生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却没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
34

教育测量的要素不包括(  )。

  • A.参照点
  • B.单位
  • C.信度
  • D.量表
35

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是(  )。

  • A.避免损害
  • B.避免纠纷
  • C.获得赔偿
  • D.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