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感觉
- B.知觉
- C.表象
- D.语言
- A.形象概括
- B.理性概括
- C.表象概括
- D.感性概括
- A.启发性
- B.直观性
- C.因材施教
- D.巩固性
- A.知识掌握
- B.能力培养
- C.品德养成
- D.身心发展
- A.《大学》
- B.《中庸》
- C.《论语》
- D.《春秋》
- 14
-
课程计划的中心是( )。
- A.科目设置
- B.学科顺序
- C.课时分配
- D.学周编制
- A.有意义接受学习
- B.有意义发现学习
- C.发现学习
- D.探究学习
- A.《大学》
- B.《中庸》
- C.《学记》
- D.《论语》
- A.课程计划
- B.课程标准
- C.课程类型
- D.课本
- A.50%
- B.100%
- C.150%
- D.200%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 A.因材施教原则
- B.循序渐进原则
- C.巩固性原则
- D.启发性原则
- A.认识
- B.情感
- C.意志
- D.行为
- A.基础型课程
- B.拓展型课程
- C.研究型课程
- D.学校课程
- A.一般迁移
- B.特殊迁移
- C.负迁移
- D.垂直迁移
-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 B.20世纪20至50年代
- C.20世纪60至70年代
-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 A.卢梭
- B.杜威
- C.洛克
- D.斯宾塞
- A.松散群体
- B.联合群体
- C.非正式群体
- D.集体
- A.布卢姆
- B.加涅
- C.斯金纳
- D.陆钦斯
- A.可爱性
- B.可敬性
- C.权威性
- D.厌恶性
- A.课程的制定者
- B.课程的任务
- C.课程的组织方式
- D.课程的功能
- A.示范
- B.讲解
- C.练习
- D.反馈
- A.朱熹
- B.墨子
- C.荀子
- D.孔子
- A.教学方法
- B.教学内容
- C.教学组织形式
- D.考试制度
- A.察举制
- B.举孝廉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A.形成性评价
- B.总结性评价
- C.正式评价
- D.非正式评价
- A.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是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施加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 B.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因此要替代课堂教学
- C.并不是正规的教育活动,而课堂教学是正规的教育活动
- D.是课堂之外的,不可能与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 A.追求利益
- B.追求刺激
- C.避免困难
- D.避免失败
- A.发散思维
- B.聚合思维
- C.概括思维
- D.间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