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试卷(7)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材料二:

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请在上述三个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识等)进行教学设计。     

7

一般说来,由(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 A.内部动机
  • B.外部动机
  • C.交往动机
  • D.无意识动机
10

最早对遗忘进行系统研究,并绘制了遗忘曲线的是(  )。

  • A.冯特
  • B.巴甫洛夫
  • C.艾宾浩斯
  • D.弗洛伊德
12

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是(  )。

  • A.观察
  • B.测验
  • C.调查
  • D.谈话
15

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  )。

  • A.有直接影响
  • B.有间接影响
  • C.没有影响
  • D.有一定影响
16

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  ),二是寻求发展。

  • A.行为矫正
  • B.学会适应
  • C.克服障碍
  • D.学会调适
17

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是(  )。

  • A.课外活动
  • B.课余活动
  • C.群众活动
  • D.文娱活动
19

小学生认知技能获得的主要方式是(  )。

  • A.发现学习
  • B.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
  • C.从范例中学习
  • D.没有正确答案
20

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  )。

  • A.动作记忆
  • B.思维记忆
  • C.理解记忆
  • D.形象记忆
21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是(  )。

  • A.指导教学
  • B.发现教学
  • C.情境教学
  • D.合作学习
22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属于(  )。

  • A.教育行政法规
  • B.教育法律
  • C.地方性教育法规
  • D.教育规章
23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  )。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24

在小学阶段,学生规则学习的主要形式是(  )。

  • A.发现学习
  • B.接受学习
  • C.创造学习
  • D.认知学习
25

皮亚杰认为儿童自律道德的形成是在(  )。

  • A.五六岁以前
  • B.六七岁以前
  • C.十岁以后
  • D.十一二岁以前
26

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是(  )。

  • A.人的主观能动性
  • B.家庭环境
  • C.教育的自身状况
  • D.社会发展状况
28

学习动机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是(  )。

  • A.人本主义者
  • B.认知主义者
  • C.建构主义者
  • D.行为主义者
30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 A.知识经验
  • B.观念和信念
  • C.道德认识
  • D.道德观
31

班级授课制出现以后产生了(  )。

  • A.教师
  • B.班主任
  • C.学生
  • D.校长
32

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 A.认识内驱力
  • B.附属内驱力
  • C.自我提高内驱力
  • D.交往内驱力
36

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

  • A.20世纪50年代以后
  • B.20世纪60年代以后
  • C.20世纪70年代以后
  •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37

“举一反三”与“触类旁通”体现的是(  )。

  • A.创造性
  • B.学习动机
  • C.学习迁移
  • D.学会学习
38

难题提供了试题的(  )信息。

  • A.错误率
  • B.通过率
  • C.平均通过率
  • D.平均错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