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前习俗
- B.中习俗
- C.习俗
- D.后习俗
- A.现代化
- B.综合化
- C.系统化
- D.理论化
- A.行为惩罚法
- B.心理暗示法
- C.谈话法
- D.激励法
- A.常规管理
- B.平行管理
- C.民主和理
- D.目标管理
- A.观察法
- B.调查法
- C.实验法
- D.个案法
-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 B.获得正向的情绪结果
- C.事件造成的情绪后果
- D.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 A.教育行动研究
- B.教育典型研究
- C.教育质性研究
- D.教育叙事研究
- A.计划策略
- B.组织策略
- C.监视策略
- D.调节策略
- A.直接近景性动机
- B.直接远景性动机
- C.间接远景性动机
- D.间接近景性动机
- A.探究法
- B.班级授课制
- C.发现法
- D.讨论法
- A.教学方法改革
- B.课程改革
- C.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 D.教育结构改革
- A.陶行知
- B.杨贤江
- C.廖世承
- D.潘菽
- A.《学记》
- B.《论语》
- C.《尚书》
- D.《孟子》
- A.3年
- B.4年
- C.5年
- D.6年
- A.尝试错误说
- B.认知发现理论
- C.联结认知理论
- 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 23
-
学校教育始于( )。
- A.奴隶社会初期
- B.奴隶社会末期
- C.原始社会末期
- D.封建社会中期
- A.男优于女
-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 C.女优于男
-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 A.差异性
- B.顺序性
- C.不平衡性
- D.阶段性
- A.举例
- B.类比
- C.提问
- D.画线
- 27
-
智商(IQ)等于( )。
-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 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
- 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以100
- 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