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标准预测试卷(3)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1

人格结构中的核心成分是(  )。

  • A.能力
  • B.气质
  • C.态度
  • D.性格
13

“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差异(  )。

  • A.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 B.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 C.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 D.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
15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  )。

  • A.教学设计能力
  • B.教学组织能力
  • C.教学决策能力
  • D.教学监控能力
1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 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 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
18

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 A.教学活动
  • B.社会活动
  • C.课外、校外活动
  • D.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19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  )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 A.赫尔巴特
  • B.夸美纽斯
  • C.凯洛夫
  • D.苏霍姆林斯基
20

规范是集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

  • A.内容
  • B.方式
  • C.途径
  • D.准则
21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 B.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 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 D.统一安排教育活动
22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能力的这种差异是属于(  )。

  • A.能力的量的差异
  • B.能力的质的差异
  • C.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 D.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24

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  )。

  • A.观察法
  • B.谈话法
  • C.问卷法
  • D.实验法
25

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之间的矛盾。

  • A.教育者与教育手段
  • B.教育内容与社会需要
  • C.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
  • D.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现实水平
26

苛勒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从而提出了完形-顿悟说。与这个理论相对立的理论是(  )。

  • A.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 B.尝试-错误说
  • C.认知-结构学习论
  • 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27

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

  • A.桑代克
  • B.斯金纳
  • C.雅各布松
  • D.埃利斯
28

在人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心理成分是(  )。

  • A.认识成分
  • B.情感成分
  • C.行为成分
  • D.成熟成分
29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  )。

  • A.增强
  • B.变化
  • C.成熟
  • D.死亡
31

学会写“石”字后有助于学习写“磊”,这种迁移符合(  )。

  • A.水平迁移
  • B.顺向迁移
  • C.垂直迁移
  • D.具体迁移
32

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充满矛盾。被称为“危机期”的时期是(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初期
  • D.青年晚期
33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 C.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4

鼓励表达、深入共感、身体放松的方式属于咨询中的(  )。

  • A.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
  • B.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
  • C.着重改变认识的方法
  • D.游戏疗法
36

教师进修提高最经常、最普遍的形式是(  )。

  • A.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在本校组织的活动中学习提高
  • B.参加函授、电大课程学习
  • C.参加自学考试
  • D.脱产学习
38

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更有利于(  )。

  • A.发展学生个性
  • B.促进温故知新
  • C.加强“教学相长”
  • D.坚持“循序渐进”
39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属于教学中的(  )原则。

  • A.启发性
  • B.因材施教
  • C.直观性
  • D.导向性
41

决定教育永恒性的是教育的(  )。

  • A.目的
  • B.内容
  • C.方法
  • D.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