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标准预测试卷(2)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1

学生管理的终极目的是(  )。

  • A.学业成功
  • B.人性完善
  • C.适应社会
  • D.身心健康
12

学生的需要是教育过程的(  )。

  • A.结果
  • B.环节
  • C.目标
  • D.出发点
14

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

  • A.教学计划
  • B.课程标准
  • C.教科书
  • D.考试成绩
15

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

  •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 B.目标一致的原则
  • C.可接受性原则
  •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18

优秀班主任首先应立足于增强(  )。

  • A.教学意识
  • B.育人意识
  • C.成就意识
  • D.创新意识
19

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 A.北欧的尼德兰
  • B.捷克的夸美纽斯
  • C.法国的斯图谟
  • D.德国的福禄倍尔
20

由后天的学习而决定的。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能力是(  )。

  • A.一般能力
  • B.特殊能力
  • C.晶体能力
  • D.流体能力
21

(  )指出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 A.奥苏伯尔
  • B.卡特尔
  • C.霍兰德
  • D.斯普兰格
22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

  • A.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 C.发展性教学模式D.最优化教学模式
25

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

  •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 B.精深的专业知识
  •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6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其作者是(  )。

  • A.柏拉图
  • B.昆体良
  • C.夸美纽斯
  • D.苏格拉底
27

鲁班是借助(  )发明锯的。

  • A.定势
  • B.变式
  • C.问题
  • D.原型启发
28

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许慎
  • D.朱熹
29

关于自卑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
  • B.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
  • C.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 D.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处理自卑问题的方法之一
30

(  )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 A.调查法
  • B.问卷法
  • C.观察法
  • D.实验法
31

我国于1862年在北京的(  )首先采用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

  • A.奏定学堂
  • B.南洋公学
  • C.乡学
  • D.京师同文馆
32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33

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  )。

  • A.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度过当前危机
  • B.学会自己独立处理类似问题
  • C.建立对咨询人员的信任
  • D.学生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
35

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

  • A.经济收入
  • B.良好的公共关系
  • C.学校绩效
  • D.政治影响
36

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错误的是(  )。

  • A.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细分为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
  • B.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效率高,是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 C.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活动的主持者应受过相应的训练
  • D.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方式
37

苏格拉底法又称为(  )。

  • A.问答法
  • B.发现法
  • C.讲授法
  • D.雄辩术
38

新课程改革倡导(  )的课程评价。

  • A.强调学生学会学习
  • B.强调新的学习方式
  • C.突出甄别和选拔功能
  •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40

中小学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学习方式有很多。其中教师参与学校的案例教学活动属于(  )。

  • A.一种个体研修的学习方式
  • B.一种群体研修的学习方式
  • C.一种网络研修的学习方式
  • D.一种专业引领的研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