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6

材料:《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片断: 王老师:这首词的上阕重点在写景,下阕引出了周瑜这一人物,作者的用意何在? 学生甲:苏轼在上阕已经提到过“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塑造周瑜这一形象是为了照应上阕,因为周瑜就是一个英雄豪杰。另外,把周瑜这一英雄豪杰与自己对比,“早生华发”与“人生如梦”可以看出是苏轼对自己的哀叹。 学生乙:我读过周瑜的传记,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是他娶了小乔十年以后的事儿,而词中“小乔初嫁了”也许是为了显示周瑜还年轻,与苏轼的“早生华发”作对比。后面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写出了周瑜儒雅的打扮,从容的姿态与功业之大,而苏轼的功业却遥遥无期。 王老师:两位同学的发言,把周瑜这个人物在课文中的形象分析的很完整,那么杜牧的《赤壁》大家还记得么? 学生:记得。 王老师:好,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折戟沉沙铁未销……铜雀春深锁二乔。 王老师:杜牧这首诗强调赤壁之战的关键在于什么? 学生:东风! 王老师:为什么同样是写赤壁之战,战争的关键却不同呢?是不是有一位作者搞错了? 学生丙:我认为他们都没有错。苏轼塑造周瑜这一英雄人物,主要写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作用,是为了用周瑜的年轻有为与自己的虚度光阴,壮志未酬作对比。杜牧的诗中却把赤壁之战的关键归于东风,假想没有风之力,周瑜将一败涂地,可能是想突出他自己的雄才伟略吧。 王老师:的确是这样,苏轼和杜牧的作品都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思想.他们所歌咏的史实内容不同是因为他们要表达自己不同的抱负。苏轼借周瑜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但壮志未酬的感慨;杜牧有经时济世之才,通晓兵法军事,但一直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他感史伤怀,把赤壁之战的功绩归于东风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问题:

这个教学片断主要体现了哪条教学原则?

16

反复出现自己不能控制的动作或观念的神经症属于( )。

  • A.恐惧症
  • B.焦虑症
  • C.抑郁症
  • D.强迫症
22

最近,王华为了通过下个月的出国考试而刻苦学习外语,这种学习动机是( )。

  • A.外在远景动机
  • B.内在远景动机
  • C.外在近景动机
  • D.内在近景动机
23

杨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哪种品质?( )

  • A.注意分配
  • B.注意稳定性
  • C.注意广度
  • D.注意转移
24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体现的德育过程是( )。

  •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 C.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 D.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27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 A.思想性原则
  • B.疏导性原则
  • C.连贯性原则
  • D.一致性原则
30

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

  • A.梅伊曼
  • B.赫尔巴特
  • C.洛克
  • D.康德
31

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心理断乳期”一般发生在( )。

  • A.幼儿阶段
  • B.青少年阶段
  • C.成年阶段
  • D.老年阶段
32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喻了教师劳动具有( )。

  • A.连续性
  • B.长期性
  • C.创造性
  • D.示范性
33

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 A.《论语》
  • B.《大学》
  • C.《学记》
  • D.《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