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权威预测试卷(8)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照本宣科”的张老师

张老师教高中历史。他上课有一个习惯:就是不断地换眼镜。张老师有两副眼镜,一副是近视镜,一副是老花镜。他读课本的时候,就戴老花镜。他一旦戴上了老花镜,就像黄牛喝水一般只管喝水,不轻易抬头。有时学生不听他上课,吵闹太厉害,他就换上他的近视镜,抬头看着学生,大吼一句:“闭嘴,吵什么吵。”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魏老师

魏老师是学校新来的大学生,也是学校唯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开学后,全校老师都来听魏老师上课。魏老师的课令老师们大开眼界:他根本不讲课文,不知从哪里选了一篇课文把原来的课文给替换下来。

校长支持魏老师的做法,说代表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新方向。魏老师也解释,现在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所以,没有必要拘泥于课本,教师应该开发自己的教材。学校老师们很不服气,按照他们的经验,考试虽然不完全考教材上的知识点,但教材上的知识点总是重要的,怎么会忽然变得与教材没有关系了呢?

几个月后,有学生家长来找校长投诉,抱怨魏老师不讲课本,教学太随意了。校长虽然安抚家长说“老师有权利调整教材”,但家长的投诉让校长开始对魏老师的教学方法产生怀疑。

期末考试到了,阅卷的结果是:魏老师班上的语文成绩最差。

问题:

“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个口号是有意义的,但也容易误解。结合材料分析,你是如何看待张老师的“照本宣科”和魏老师的“随意调整”的?

10

勤奋和懒惰属下列哪种特性?(  )

  • A.气质
  • B.性格
  • C.能力
  • D.兴趣
11

儿童最早出现客体永恒性是在(  )

  • A.感知运动阶段  
  • B.前运算阶段
  • C.具体运算阶段  
  • D.形式运算阶段
13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个体品德的核心成分是(  )。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15

(  )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 A.生产力
  • B.政治制度
  • C.科学技术
  • D.文化
16

道德判断处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知的发展水平是(  )

  • A.前习俗      
  • B.习俗          
  • C.后习俗
  • D.超习俗
17

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

  • A.正强化      
  • B.负强化 
  • C.惩罚          
  • D.消退
18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体现的原则是(  )

  • A.导向性原则
  • 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 C.疏导原则
  •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20

青春期外形最明显的特征是(  )

  • A.身体迅速长高
  • B.体重迅速增加
  • C.四肢发育不平衡
  • D.脸部变得粗糙
22

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

  • A.让孩子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 B.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 C.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24

瞬时记忆又被称为(  )。

  • A.知觉记忆
  • B.工作记忆
  • C.感觉记忆
  • D.声像记忆
26

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  )

  • A.科技活动
  • B.学科活动
  • C.社会实践活动
  • D.文学艺术活动
27

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

  • A.教育的方向
  • B.教育为谁服务
  • C.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 D.教育怎样培养人
29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格塞尔
  • B.杜威
  • C.华生
  • D.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