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C.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 D.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 7
-
有数字显示,目前我国的专利产品中,有66%是由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非公有制企业完成的.70%的城镇居民和80%以上的农民工都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这一现象启示我们( )。
- A.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 B.非公有制经济适应了我国不平衡、多层次的生产力状况
- C.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D.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A.思想解放运动
- B.科学技术的发展
- C.教育活动
- D.社会制度的更替
- A.自然界存在的万事万物
- B.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 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 D.文化反作用于政治与经济
- A.完善执政方式.确立党的执政地位
- B.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治理国家能力
- C.加强管理职能.提高行政管理能力
- D.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 A.张某基于重大误解而与王某签订的买卖合同
- B.12岁小学生李某与某商城签订的购买一台价值5000元电脑的合同
- C.赵某以欺诈手段与孙某签订的买卖木材的合同
- D.9岁小学生郑某与某公司签订的接受6000元赠与的合同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A.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 B.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 C.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 D.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落后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A.由王某自行承担损失
- B.曲张某赔偿
- C.由张某承担主要责任.王某承担次要责任
- D.由王某承担主要责任.张某承担次要责任
-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只有一个
- A.流通手段
- B.购买手段
- C.支付手段
- D.价值尺度
-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 C.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A.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 B.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 C.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D.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 A.科学家在不断地探究社会之谜
-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 C.事物的变化是杂乱无章的
- D.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绝对静止的
- A.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 B.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 C.以爱国主义为原则
- D.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 A.人们总是依据生产工具以及分工状况来建立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 B.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 C.社会形态的更替必然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变化上
- D.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优越.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
- A.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 B.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
-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积极作用
-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 B.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 C.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 A.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 B.具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
- C.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D.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
- A.总目标
- B.知识目标
- C.能力目标
-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A.根本性
- B.原则性
- C.无制裁性
- D.相对稳定性
- A.2880万元24元
- B.2880万元20元
- C.2400万元24元
- D.2400万元20元
- A.要迎合消费者心理做好广告和宣传
- B.要依靠科技进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 C.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促进产品出口
- D.建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关乎企业品牌建设和效益提升
- A.商品与商品的交换
- B.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 C.张三和李四的劳动交换
- D.商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