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模拟试题(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4

阅读《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题。

师:我们先交流一下.你认为诵读诗歌要注意什么呢?

生:我认为诵读诗歌先要掌握诗的节奏,从中体会到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用抑扬顿挫的语气来诵读这首诗,感觉一下诗人的心情,感觉一下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很好,请坐。这位同学说了他自己对诵读诗歌的认识,觉得应该注意诗的节奏,注意抑扬顿挫,注意把握情感。也可以说,诵读一首诗,应该追求“声情统一”。让你的声音去表达诗歌的情感,这样才能读好诗。下面请大家自由诵读一遍全词。

(生自由诵读全词,教师在学生间巡视)

师:好,下面找几位同学来诵读一下。

(生朗读全词)

师:我们找位同学来给她评价一下。(指定一名学生评价)你认为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感觉她读得……嗯,感觉她没有跟诗人的心碰撞,对词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够。

师:你感觉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感觉气势非常庞大,给人一种激励的作用。

师:这是你对这首词的理解。你能不能根据你的理解,再把这首词读一遍?

(生激情诵读全词。注意了感情基调与诵读重音的把握。大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鼓励)

师:请坐,大家的掌声就证明了一切。这两位同学的诵读有一个很明显的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第一位同学读得速度比较快了一点,就显得情感不是太充沛。这首词在我看来,感情基调是深沉而豪迈的,因此读的时候要舒缓从容,要读出一种大气来。开篇写青年毛泽东独立于江边,思绪渺然,感情的潮水随江水北上,因此读的时候要读出一种深沉,而整首词,要读出一种雄浑的气势。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毛泽东的手迹,感受一下毛泽东的潇洒不羁的风格。

(展示毛泽东手迹)

师:我们从毛泽东的手迹中就能看出他的潇洒不羁和大气磅礴,感受到他的文采飞扬。

问题:

这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有关初读阶段的教学实录(节选),请认真阅读并进行分析。

5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题。

肩膀

①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个行人,微弓着腰,担着沉甸甸的行囊,独自在山路上逶迤而行。“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画的题目。

②亘古以来,因人类的智慧、愚笨,愁便似喷发的火山熔岩,层层堆叠,凝住,冷却……人世间,有人肯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何等的气慨!又是何等的悲壮!也许还有些许的无奈……

③历史的长河翻滚着,是李白吧,“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但他愁的是遭贬的不幸,来这岸边借酒销愁。是李煜吧,“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他愁的只是小家园的悲哀,最后南唐后主只能结束于一杯毒酒。是李清照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她只是愁思念的绵绵无期!

④有谁愁的是旷世的悲哀?有谁愁的是古今的灾难?他们在这岸边徘徊、沉吟、挥泪.历史在岸边的樵石上刻下了他们不朽的名字。

⑤三闾大夫停留过,思考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他情怀的写照吧!举身赴汨罗,这是他愁绪的延续吧!我看见了他的悲哀,看尽了他的痛楚,他默默地走开,却留给后世以悲壮!

⑥鲁迅先生停留过,他用铁一样的笔杆批判着,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在忧愁,他的肩上有着自古至今的愁!“人吃人”的社会是他批判的;“救救孩子”的呼吁是他发出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留给后人的思索。他因为无所畏惧,他所以会承担这无尽的愁,给世界一个解释!

⑦“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多少人的愁穿越时空,绵延至今;有多少人的愁承前启后,亘古不衰?是啊!他们还活着,他们仍然在愁着。

⑧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旷世的悲哀,承起前人的启示,留给后人启迪。是责任还是义务?是责任!

⑨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民族的兴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他们曾在民族的崛起时留下名字,不朽于史册,名垂千古!

⑩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勇气也需要力量,但这是每个热血沸腾的中华儿女都应担起的重任,谁都不能退缩,谁也不能退缩!

11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坚实的肩膀啊!

问题:

请从第②③④段最少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进行修改。

查看材料

8

阅读以下教学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我来迟了”,讨论、探究:为什么王熙凤偏偏就来迟了?

师:“我来迟了”,是王熙凤说的话。王熙凤在贾府中是一个活跃分子。贾府中的重大活动她都必定到场,积极参与其中。今天老祖宗的心肝儿肉从远远的扬州来了,大家都迎接来了.为什么她偏偏就来迟了呢?

生1:王熙凤在贾府是实权派人物,事务缠身,来迟了可以理解。

生2:任何事物都有偶然性,来迟了事出偶然。

生3:这是王熙凤出场与众不同之处——不见其人,先闻其声。

生4:王熙凤以“我来迟了”出场,这是曹雪芹的特意安排.独具匠心。

教师感到生3、生4发言已点到问题的肯綮,就插话把问题转入第二轮讨论。说:“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特意安排,独具匠心,说得好!下边我们就探究一下好在哪里。”

生5:贾府是礼仪显赫之家,等级非常分明。林黛玉第一次到贾府,一定先拜见外祖母.然后拜见大舅母、二舅母,即使平辈中,还有珠大嫂子在前。如果王熙凤夹在其中.势必只能充当一个小配角。然而她又是一个好出风头、不安分守己的人物,这怎么能突出她的特殊身份、特殊地位和个性特征呢?(生5的发言获得全班热烈的掌声)

生6:如果把王熙凤当作主角来写,而把贾母等老一辈放在一边,那么,就会违背贾府的礼数,既不合情,又不合理。

生7:“我来迟了”是“迟”在林黛玉与贾母等人见面以后。这时候王熙凤出场亮相,给她一个单独活动,充分展示自己性格的广阔天地。所以“迟”得恰到好处。

生8:“我来迟了”是王熙凤在后院笑着说出来的。有贾母在.包括邢夫人、王夫人都是屏气敛声的,而王熙凤却可以大喊大笑,“放诞无礼”,这说明她是有靠山的,有恃无恐,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特殊身份的人物。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的教学片段,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教师抓住王熙凤出场时最具标识性的一句话“我来迟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王熙凤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形成这种性格特点的原因
  • B.教师首段的发问一方面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又对学生的思维“着力点”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 C.生1的回答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属于无效回答,教师可直接忽略;生3和生4的回答是从作者塑造人物手法的角度给出的答案
  • D.生5、生6、生7和生8的回答都是从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表现的必然性的角度给出的答案
9

在教学《囚绿记》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其主题,其中正确的是(  )。

  • A.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
  • B.因为爱.便想把它占为己有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 C.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表达出作者对绿色的渴盼和爱恋,并借常春藤的生长过程.写出了常春藤充满生命的活力与激情,给人带来生的喜悦
  • D.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窗前的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11

以下有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规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 B.学会辩论,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 C.学习鉴赏诗歌、散文、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 D.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写评论性文章
1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一、[A]初读悟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词,把握此词的感情基调,并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感情基调:深沉凝重、悲凉愁苦。

主要内容:词人通过描写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二、[B]再读品情:请几位同学朗读诗词,同学交流朗读体会,并共同鉴赏诗词是如何来表现诗人难以排遣的深重的愁绪的

(一)抓住词中的叠词来品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

(二)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

(三)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C]知人论世:“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一切情语都与词人的身世遭际息息相关。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重重叠叠的浓愁.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看看作者的人生历程。(幻灯片展示李清照人生历程)

四、[D]比较阅读李清照早期诗词《如梦令》其一

1.这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2.导致词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对高中语文课文《声声慢》一课的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初读阶段人情,侧重于整体感知,在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个人充分感知语言,尊重其阅读感受。有利于学生进入诗词蕴含的深沉凝重、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围中
  • B.再读阶段品情。侧重于对诗词语言的揣摩品味,通过学生示范朗读、交流朗读体会来共同鉴赏、品味词人抒写的难以排遣的愁绪
  • C.知人论世阶段,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到诗词情感的依托.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 D.比较阅读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更形象深刻地感悟理解“词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时代不同,精神迥异”的特点
14

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教师设置自由朗读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初读中解决词中的字音、字词问题
  • B.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个别朗读次数越多越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 C.听录音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断句错误及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还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毛泽东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人情,由情人景
  • D.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教师再相机指导诵读,对学生朗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15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作者巴金和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巴老先生是一代文学大师,更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作品以及他伟大的灵魂都是学生要了解和学习的,故设计重点是理解巴老先生作为受害者却能率先站出来,直面这段惨淡荒唐的历史,拷问自己的灵魂,让学生瞻仰作者的人格魅力。而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不了解,所以须花时间让学生认识这段历史,通过列举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吴晗、老舍、傅雷等人以及巴老先生自己在文革时期遭迫害的例子,让学生重点了解文革年代的疯狂、荒唐、人性沦丧、人人难以自保的惊心历史,以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小狗包弟》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1.从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狗?2.作者为什么要向一条小狗表示歉意?3.小狗之死到底是谁的罪过?4.作者表示歉意的深层含义(即文章主旨)是什么?待第四个问题明确后,对勇于自责反省的精神做适当拓展,包括:1.德国的忏悔与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事件。(这个例子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跪着的德国人永远比站着的日本人伟大——这就是忏悔、反省的人格魅力。)2.认识自己——忏悔意识与我。(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懵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给别人带来过深深的伤害。古人云:“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让我们袒露心声,做个勇敢真诚的人吧!)从课内到课外,从明确主旨到举例子理解主旨,从他人推及自己,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并从作者这里得到一些真实而深刻的启示,引发学生长久的思考。

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小狗包弟》一课设计的教学思路,以下对其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和了解文革背景.能提高第二课时的学习效率
  • B.第二课时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思考,但教师要完成几个主要问题的思考和对忏悔自责精神的理解和拓展,就必须加进对作者和文革背景的详细介绍
  • C.没有关注课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应从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入手,多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揣摩这种写法
  • D.拓展内容能紧扣文章主旨,有对他人忏悔、反省的理解和思考,更有对自己的反省、思考
16

某选修教材中有“新闻阅读与实践”单元,教师准备从单元选文中《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人手,联系单元中的其他新闻作品如《刘翔勇夺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栏冠军》进行阅读,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作新闻,完成对“博观约取、简洁真实”这一新闻特点的掌握。该教学设计的特点不包括(  )。

  • A.实现了新闻教学中“阅读”与“实践”的统一
  • B.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C.有效地利用了选修教材中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新闻的了解程度
  • D.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整合,利用专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19

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教师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选择要求理解不正确
  • B.教师将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迹与分析作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混淆了
  • C.教师认为。掌握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
  • D.教师认为.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是实现全文教学目标的基础
20

以下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要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
  • B.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 C.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 D.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21

学习完《窦娥冤》后,学生对文中窦娥的三桩誓愿进行总结,以下总结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对统治阶级昏庸判案的愤怒
  •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