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幼儿综合素质》预测试卷(10)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4

关于我国的节气.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 B.“杨花落尽子规啼”反映的是四川盆地谷雨时节的景象
  • C.节气反映了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的过程
  • D.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其中,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
7

(  )是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

  • A.《宪法》
  • B.《教育法》
  • C.《教师法》
  • D.《义务教育法》
9

以下哪一项不是孔子的道德教育的原则?(  )

  • A.持志养气
  • B.立志乐道
  • C.克己内省
  • D.改过迁善
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告诉我们(  )。

  • A.不能因为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而或喜或悲
  • B.不能因为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 C.不能因为自己的物质条件好坏而或喜或悲
  • D.不能因为自己强于别人或不如别人而或喜或悲
11

新义务教育法修订的时间是(  )。

  • A.1986年
  • B.1982年
  • C.2006年
  • D.1990年
12

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是(  )。

  • A.爱岗敬业
  • B.教书育人
  • C.为人师表
  • D.关爱学生
13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医学,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中医的“四诊法”是扁鹊所总结得出的
  • B.“五禽戏”是华佗模仿狮、鹿、熊、猿、鹤5种动物所创的中国传统健身方法
  • C.“医圣”是指东汉末年的张仲景
  • D.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
14

寓言的三大发源地分别是(  )。

  • A.德国、印度、中国
  • B.古希腊、印度、英国
  • C.古希腊、印度、中国
  • D.古希腊、中国、阿拉伯
15

1937年11月至l941年12月,上海这段时间的文学发展在历史上被称为(  )。

  • A.“孤岛文学”
  • B.国统区文学
  • C.沦陷区文学
  • D.红色文学
16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

  • A.14周岁
  • B.14周岁以上不满l6周岁
  • C.16周岁以上不满l7周岁
  • D.18周岁以下
18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  )批准。

  • A.学校
  • B.市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 C.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 D.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19

我国历史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皇帝是(  )。

  • A.秦始皇
  • B.汉高祖
  • C.汉文帝
  • D.汉武帝
20

《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的相同点是(  )。

  • A.作者所处时代
  • B.图文并茂
  • C.吸收外国科学知识
  • D.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21

童话(  )塑造了一个永葆童真、拒绝长大的人物形象,因此该童话也被翻译为《永不长大的孩子》。

  • A.《长袜子皮皮》
  • B.《骑鹅旅行记》
  • C.《彼得·潘》
  • D.《木偶奇遇记》
22

我国古代田园诗派的创始者是(  )。

  • A.屈原
  • B.李白
  • C.王维
  • D.陶渊明
24

社会主义价值观分为两类,一是(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社会主义荣辱观
  • B.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
  • C.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 D.社会主义道德观
25

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出自哪部作品?(  )

  • A.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 B.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 C.莫里哀《悭吝人》
  • D.雨果《巴黎圣母院》
26

最初的人类.为了寻找足够的食物,经常过着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漂泊到一个地方,即随便找个临时夜宿处。这种时常迁徙但又随遇而安的居住方式,应当视作人类从巢居形式进入穴居形式之前所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

对文中“过渡阶段”的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为了寻找食物.经常过着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
  • B.人类寻找食物找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住下来
  • C.漂泊到什么地方.即随便找个临时夜宿处
  • D.时常迁徙但又随遇而安的居住形式
28

我国法律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明确作出此规定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34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  )的概括。

  • A.教育对象
  • B.教育目的
  • C.教育作用
  • D.教育任务
36

古诗《鹅》可供儿童吟咏,其作者是(  )。

  • A.蒲松龄
  • B.李汝珍
  • C.施耐庵
  • D.骆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