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教师资格《幼儿综合素质》考前模拟测试题(3)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4

第 28 题 在课堂上运用实物投影仪直观地引导学生主动去质疑、调查、探究“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课堂案例]为什么老师给你们看的这幅画也分别画出了一大、一小的两个人物,却不能让我们产生纵深的空间感?我们来做个实验的游戏。(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

第一步:将实物投影仪的摄像头对准学生们,引导学生观察银幕上的图像,第一排的同学在银幕的下方;而后面几排的同学在银幕的上方。

(1)问学生们:“摄像头比你们高还是底?它是向上看还是向下看?”

(2)得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小结:我们把这种向下看称为俯视,往往在这种俯视中近的在画面的下方;而远的在上方。(板书:俯视“近下远上”)

第二步:将实物投影仪的摄像头对准教室天花板的日光灯,引导学生观察银幕上的图像,第一排的日光灯在银幕的上方;而后面几排的日光灯在银幕的下方。

(1)问学生们:“摄像头比日光灯高还是底?它是向上看还是向下看?”

(2)得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小结:我们把这种向上看称为仰视,往往在这种仰视中近的在画面的上方;而远的在下方。(板书:仰视“近上远下”)

第三步:请同学们看一看你们作画的视角是俯视还是仰视?第四步:学生观察、分析自己作画的视角。

(学生们表现画面的视角一般是俯视,他们往往不太关注作画视角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的直观,教师只靠讲解是讲不清楚的。因此,利用实物投影仪上的摄像头进行演示,并向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进行思考。再结合自己的画观察、分析自己作画的视角。)

请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分析以上教师运用直观性教学的优势与启示?

7

第 22 题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  )

  • A.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 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C.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D.正确应对和驾驭经济全球化
8

第 23 题 (  )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 A.邓小平理论
  •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D.科学发展观
10

第 20 题 认为人都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是(  )

  • A.孟子的观点
  • B.朱熹的观点
  • C.王阳明的观点
  • D.程颐的观点
11

第 21 题 “四书”是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它所指的是下列哪四本书?(  )

  • A.《史记》、《春秋》、《汉书》、《诗经》
  •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C.《史记》、《论语》、《诗经》、《汉书》
  • D.《论语》、《春秋》、《诗经》、《中庸》
15

第 16 题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以(  )为主要内容。

  • A.职业道德
  • B.八荣八耻
  • C.以人为本
  • D.五讲四美
17

第 12 题 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时,错误的做法是(  )

  • A.课堂练习的布置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 B.练习题的设计富于变化,并有适当的难度
  • C.教师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
  • D.只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性的练习
18

第 13 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  )。

  • A.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 B.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 C.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 D.绝对真理的完美体现
19

第 11 题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是(  )

  • A.辛亥革命
  • B.维新运动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23

第 7 题 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关键人物是(  )

  • A.李鸿章、陈独秀
  • B.李鸿章、曾国藩
  • C.容闳、孙中山  考▕试▕大▕
  • D.光绪、袁世凯
24

第 6 题 热天可能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反应,甚至进攻,发生反社会行为,世界上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行为较多的地方。

由此可推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

  • A.自然环境决定人格特征
  • B.自然物理环境可对特定行为做出一定的解释
  • C.越是寒冷的地方,人们越不会出现侵犯行为
  • D.炎热的地方社会治安更好
25

第 5 题 (  )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 A.国务院
  • B.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 C.全国人大
  • D.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29

第 2 题 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从教师的角度可以理解为(  )。

  • A.走路身体一定要端正
  • B.对学生下命令一定要正确
  • C.自己做好了,不要教育学生,学生自然会学好
  • D.教师自己以身作则,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