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信念
- B.需要
- C.兴趣
- D.内部动机
- A.以保为主,保教并重
- B.个别教育为主
- C.集体教育为主
- D.家园配合
- A.2岁
- B.4~5岁
- C.5~7岁
- D.7~8岁
- A.低级性
- B.浮躁性
- C.冲动性
- D.肤浅性
- A.1837年
- B.1840年
- C.1842年
- D.1903年
- A.角色扮演法
- B.语言法
- C.讨论法
- D.移情法
- A.尊重儿童
- B.做好榜样
- C.规矩明确
- D.适当回避
- A.尝试错误、顿悟式、说服与诱导
- B.信息加工、社会交往、个人发展与行为训练
- C.群体模仿、小教室制、讲授与启发式
- D.认知训练、行为训练、讲授法与发现法
- A.准备律
- B.因果律
- C.练习律
- D.效果律
- A.维持
- B.诱导
- C.促进
- D.保持
- A.专业术语
- B.日常用语
- C.普通话
- D.方言
- A.杜威
- B.蒙台梭利
- C.维果斯基
- D.戈尔曼
- A.感知运动阶段
- B.前运算阶段
- C.具体运算阶段
- D.形式运算阶段
- A.流动的小球
- B.摇铃、摇棒
- C.有人脸的图片
- D.大画纸、彩色笔
- A.认知、领会、分析、综合、运用、评价
- B.认知、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 C.领会、认知、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 D.领会、认知、分析、综合、运用、评价
- 26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婴儿主要依靠与具体事物和事件联系进行时间定向
- B.4岁以后,儿童开始能够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
- C.儿童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时间知觉与时间概念结合起来
- D.5岁以后儿童能够以行动作为估计时间的参照物
- A.兴趣
- B.自我意识
- C.气质
- D.能力
- A.他律性时期、过渡性时期与自律性时期
- B.“原伦理状态”时期、前道德情感时期与他律性时期
- C.前道德情感时期、道德情感时期与后道德情感时期
- D.“伦理状态”时期、“社会状态”时期与“心理状态”时期
- A.5分钟
- B.10分钟
- C.15分钟
- D.7分钟
- A.“老师不知道。”
- B.“你现在很想念妈妈,是吗?妈妈4点半就来接你。”
- C.“妈妈4点半就来接你。”
- D.“妈妈马上就来接你。”
- A.由中间到四周发展
- B.从躯干到四肢
- C.从动作到语言
- D.从动作到思维
- A.1640年,英国
- B.1789年,法国
- C.1840年,德国
- D.1917年,俄国
- 33
-
前运算阶段发生在( )。
- A.0~2岁
- B.2~7岁
- C.7~11岁
- D.12~16岁
- A.6
- B.2
- C.3
- D.4
- 35
-
儿童的理解主要是( )。
- A.直接理解
- B.间接理解
- C.表面理解
- D.客观性理解
- A.负面教育的原则
- B.全面教育的原则
- C.侧面教育的原则
- D.正面教育的原则
- 37
-
1~3岁称为( )。
- A.幼儿早期
- B.婴儿期
- C.婴儿晚期
- D.幼儿初期
- A.不会变化
- B.不会缩小
- C.逐渐扩大
- D.逐渐缩小
- A.古希伯来的幼儿教育
- B.古埃及的幼儿教育
- C.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
- D.古希腊的幼儿教育
- A.再现阶段
- B.泛化阶段
- C.情境阶段
- D.识字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