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咨询师公开自己的困扰让求助者分担
- B.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
- C.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
- D.咨询师把会谈的重点转移到自己身上
- A.詹姆斯
- B.马斯洛
- C.克勒
- D.罗杰斯
- A.是学习的基础
- B.形成个体的行为机制
- C.具有适应的作用
- D.促进群体形成
- A.尽量避免否定叙述,特别是双重否定的叙述
- B.宜用问句形式
- C.如果是填充形式,空格不宜太多
- D.每题应有一个正确答案,而且答案要简短而又具体
- A.阳性强化法
- B.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 C.黄金规则
- D.苏格拉底辩论法
- A.被试者不认真,理解错误
- B.伪装生病
- C.精神病程度的良好指标
- D.精神病程度越重
- A.咨询师应解除戒备心理
- B.正确地进行诊断和分析
- C.以诚恳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力
- D.把求助者当成对手,认为阻抗是求助者有意地给咨询设置障碍
- A.智商在70以下
- B.出现妄想和幻觉
- C.犯罪
- D.性变态
- A.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
- B.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出,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入
- C.印象形成是认知者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
- D.印象管理是认知者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
- A.不变性原则
- B.非对抗性原则
- C.协变原则
- D.折扣原则
- A.可适用于团体测量
- B.可适用于个体测量
- C.分为成人和幼年两套问卷
- D.按照0.1的计分标准计分
- A.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 B.把注意力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 C.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 D.精神偏离正常状态
- A.投射法
- B.量表法
- C.访谈法
- D.行为反应测量法
- A.导致去个性化,降低利他行为
- B.导致责任分散,降低利他行为
- C.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少
- D.如果出现助人行为榜样,就可能增加利他行为
- A.算术
- B.数字符号
- C.图画填充
- D.图片排列
- A.独自游戏
- B.平行游戏
- C.联合游戏
- D.合作游戏
- A.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 B.预测个体行为,只需要考虑个体所处的情境
- C.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 D.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A.属于心理学性质
- B.具体可行
- C.解决求助者的实际困难
- D.双方可接受
- A.“认识”一词就是指“认知”意思
- B.认识一领悟疗法又称中国精神分析疗法
- C.认识一领悟疗法为目前的症状是“错误认知结构”造成的结果
- D.认识一领悟疗法的核心是“意识化”疗法
- A.错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
- B.错觉所产生的歪曲是无条件的
- C.错觉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克服
- D.错觉所产生的歪曲具有固定的倾向
- 21
-
神经元由( )构成。
- A.细胞核
- B.细胞体
- C.树突
- D.轴突
- A.智力测验
- B.人格测验
- C.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
- D.应激与相关问题评估
- A.家庭生活方面
- B.工作学习方面
- C.社交及其他方面
- D.身体健康方面
- A.身份资料
- B.近期状况
- C.早年回忆
- D.家庭关系
- A.条件反射的抑制
- B.扩散和集中
- C.相互诱导
- D.动力定型
- A.运动的物体
- B.静止的物体
- C.正常的人脸
- D.曲线或同心圆图案
- A.目标的吸引力
- B.个体的主观抱负水平
- C.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 D.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 A.尊重咨询师
- B.向咨询师提供真实资料
- C.了解咨询师的执业资格
- D.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 A.求助者感到失望、受伤害
- B.影响求助者自我探索
- C.影响咨询师准确地理解求助者,并对其做有针对性的反应
- D.求助者充满期待
- A.在心理测验中,效度是指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的符合程度
- B.指一个心理测验的准确性
- C.效度只受随机误差的影响
- D.效度除受随机误差的影响,还受系统误差的影响
- A.右利手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 B.右利手右半球空间和形象思维占优势
- C.左利手没有单侧化的现象
- D.美国心理学家斯佩里以“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的单侧化
- A.先完成答卷纸上的四个例题
- B.不得改变任一测题规定的语句
- C.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验
- D.尽量不选择中性答案
- A.可以作为不同群体的应对行为研究的工具之一
- B.评估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应对行为,有助于为心理健康保健工作提供证据
- C.用于各种有心理问题人的行为研究,为提高和改善人的应对水平提供帮助
- D.用于不同群体行为类型和特点研究,为不同专业领域选拔人才提供帮助
- A.强迫观念
- B.思维插入
- C.思维鸣响
- D.思维贫乏
- A.迁移的作用
- B.原型启发的作用
- C.系列位置效应
- D.定势的作用
- 36
-
阻抗可能表现为( )。
- A.沉默
- B.理论交谈
- C.心理外归因
- D.故意不按时赴约
- A.2
- B.10
- C.18
- D.25
- A.我为你感到高兴
- B.这件事让你感到很沮丧
- C.我觉得你很坦然
- D.我很抱歉没有听清你刚才说的话
- A.求助者能认知自己的异常但是不能做出解释,说明自知力完整
- B.求助者能认知问题存在但是不能分析原因,说明自知力完整
- C.求助者能找出问题的原因及与症状的关系,说明自知力完整
- D.求助者出现某些思维障碍和行为异常,说明自知力完整
- A.量表项目不够全面
- B.缺乏“情绪高涨”等项目,使其在躁狂症求助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 C.缺乏“思维飘忽”等项目,使其在精神分裂求助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 D.筛选阳性只是为了说明病人患有心理疾病
- A.知觉
- B.表象
- C.记忆
- D.回忆
- A.感觉适应
- B.感觉后象
- C.感觉对比
- D.联觉
- A.过多地使用封闭性询问会使求助者陷入被动回答中
- B.过多地使用封闭性询问可能会给求助者一种被询问的感觉
- C.咨询过程中应杜绝使用封闭式询问
- D.过多地使用封闭式询问会压制求助者自我表达的愿望和积极性
- A.回避的倾向
- B.诱因的强度
- C.动机的强度
- D.榜样的力量
- A.MMPI
- B.16PF
- C.EPQ
- D.
- E.罗夏墨迹
- A.0~3
- B.3~6
- C.6~12
- D.12~15
- A.胆汁质
- B.多血质
- C.黏液质
- D.抑郁质
- 48
-
面质技术的含义是( )。
- A.咨询双方当面对质
- B.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
- C.咨询双方展开激烈的讨论
- D.当面质问求助者
- A.说谎量表
- B.疑病量表
- C.抑郁量表
- D.精神衰弱量表
- A.本质上是求助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和自我改变的抵抗
- B.阻抗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
- C.阻抗是个体的自我保护及其对痛苦经历的精神防御
- D.出现阻抗属于正常现象,咨询师完全不必在意
- A.摄人性会谈
- B.鉴别性会谈
- C.治疗性会谈
- D.咨询性会谈
- A.三级评分
- B.四级评分
- C.五级评分
- D.七级评分
- A.心理测验就是测量
- B.心理测验测量的是人的行为
- C.测验的条件对所有的被试者都必须是相同的
- D.将个人在测验中所得原始分数结合其他人的分数或常模相比较才有意义
- A.色彩
- B.明度
- C.光滑度
- D.细节
- A.人际关系敏感
- B.敌对性
- C.睡眠及饮食
- D.乐群性
- A.66
- B.67
- C.68
- D.69
- A.晶体
- B.杆体细胞
- C.视网膜
- D.锥体细胞
- A.单眼线索
- B.明暗与阴影
- C.运动视差
- D.双眼线索
- A.儿童心理学
- B.民族心理学
- C.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学
- D.比较心理学
- A.客观的
- B.宿命的
- C.攻击的
- D.自省自责的
- A.关系妄想
- B.被害妄想
- C.物理影响妄想
- D.超价观念
- A.有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的研究
- B.关于社会态度的研究
- C.人与他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的关系的研究
- D.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
- 63
-
心理咨询方案应( )。
- A.由上级心理咨询师决定
- B.由咨询员决定
- C.由求助者决定
- D.由咨询双方共同商定
- A.精神质
- B.内外向
- C.神经质
- D.说谎量表
- A.浪漫式
- B.游戏式
- C.占有式
- D.实用式
- A.多血质
- B.胆汁质
- C.黏液质
- D.抑郁质
- A.焦虑
- B.心理刺激
- C.疾病
- D.人际关系紧张
- A.《一个婴儿的传略》
- B.《儿童心理》
- C.《青少年心理学》
- D.《儿童心理之研究》
- A.0.5
- B.1
- C.1.5
- D.2
- A.会谈中说比听更重要
- B.持一种评论性的态度
- C.对求助者的会谈内容进行区分和鉴别
- D.以主动指导为主
- 71
-
常模分数又称( )。
- A.导出分数
- B.原始分数
- C.总体分数
- D.粗分数
- A.条件反射的抑制
- B.扩散和集中
- C.相互诱导
- D.动力定型
- A.后天学习理论
- B.先天成熟理论
- C.强化说
- D.认知理论
- A.42
- B.45
- C.50
- D.53
- A.线性
- B.U形曲线
- C.函数
- D.倒U形曲线
- A.咨询师决定是否实施测验时需要经过求助者的同意
- B.必要时不必征得上级咨询师的同意即可施测、
- C.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没有必要选择不同的测验题目
- D.不必说明进行测验和选择某测量手段的原因
- A.婴儿期
- B.幼儿期
- C.童年期
- D.青春期
- A.尊重求助者
- B.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 C.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 D.贯彻中立原则
- A.温暖
- B.真诚
- C.通情达理
- D.尊重是助人的基本条件
- 80
-
幻觉是( )。
- A.虚构
- B.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
- C.对客观事物的错误理解
- D.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
- A.等比量表
- B.等距量表
- C.顺序量表
- D.命名量表
- A.语言
- B.思维
- C.意识
- D.注意
- A.爱
- B.智慧
- C.关心
- D.希望
- A.开始要求独立自主
- B.对周围的事情都想“我自己做”
- C.能用适当的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
- D.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
- A.职业性特点
- B.平等性特点
- C.时间限制的特点
- D.感情限制的特点
- A.共情
- B.温暖
- C.无条件尊重
- D.无条件信任
- A.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
- B.生物、心理和社会
- C.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
- D.本我、自我和超我、
- A.注视对象
- B.注视时间
- C.注视条件
- D.注视形式
- A.正性事件刺激量
- B.负性事件刺激量
- C.全部坏事刺激量之和
- D.该事件的持续时间
- A.41
- B.42
- C.43
- D.44
- A.谢夫勒
- B.冯特
- C.塔尔德
- D.勒温
- A.更弱
- B.更明显
- C.差不多
- D.无法比较
- A.正比
- B.反比
- C.线性
- D.幂函数
- A.可靠性
- B.复杂性
- C.合理性
- D.概括性
- A.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 B.瑞文推理测验
- C.比内测验
- D.MMPI
- 96
-
利他行为的特征是( )。
- A.由利他动机引起
- B.以人为对象
- C.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
- D.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 A.班杜拉
- B.霍曼斯
- C.勒温
- D.沃尔特斯
- A.带有指责性,暗示求助者的行为或者情绪是错误的
- B.这类问题对求助者的自我探索作用很小,特别是与当事人观点不一致时,更不应以疑问方式反对对方
- C.会把会谈的内容引向空洞和抽象的评价,离开具体问题,对求助者毫无益处
- D.急躁和没有耐心,是那些没有经验和缺乏训练的咨询人员的表现
- A.一个月
- B.三个月
- C.半年
- D.一年
- A.交往频次
- B.人际距离
- C.自我暴露水平
- D.他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