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
幼儿家庭教育
- 10
-
教育引导发展
- 11
-
同伴关系
- 12
-
教育法律规范
- 14
-
问卷法
- A.转折期
- B.敏感期
- C.危机期
- D.过渡期
- A.即时的、完全的模仿
- B.延迟模仿
- C.创造性模仿
- D.即时的、不完全模仿
- A.0—1.5
- B.1.5—3
- C.3—6.7
- D.6—12
- A.记忆的恢复期
- B.记忆的重学期
- C.记忆的潜伏期
- D.记忆的检索期
- A.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 B.与幼儿的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 C.在成人的组织和引导下,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
- D.利用活动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
- A.情绪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 B.情绪的分化
- C.情绪对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作用
- D.情绪的社会化
- A.1994
- B.1995
- C.1996
- D.1997
- A.青年期
- B.少年期
- C.幼儿期
- D.学龄初期
- A.感性认识
- B.环保意识
- C.人文意识
- D.自然规律
- A.胆汁质的儿童
- B.多血质的儿童
- C.黏液质的儿童
- D.抑郁质的儿童
- A.1995
- B.1996
- C.1997
- D.1998
- A.洛克
- B.杜威
- C.赫尔巴特
- D.桑代克
- A.猴子练习攀爬
- B.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
- C.蜜蜂采蜜
- D.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
- A.喂养
- B.进食
- C.排泄
- D.游戏
- A.2—3
- B.3—5
- C.10
- D.20
- A.提高孩子的内在适应性
- B.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水平
- C.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
- D.提高孩子的自主能力
- A.年龄特征是绝对稳定的
- B.年龄特征可以随意改变
- C.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的
- D.年龄特征可跳跃发展
- A.咨询活动
- B.家长委员会
- C.家长学校
- D.电话联系
- A.自我体验
- B.自我评价
- C.自我控制
- D.自我觉醒
- A.陈鹤琴
- B.张宗麟
- C.张雪门
- D.陶行知
- A.幼儿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 B.幼儿目前的发展状况
- C.幼儿的潜力
- D.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
- A.小班幼儿人园时期
- B.幼儿园放假后
- C.老生新学期开学
- D.每周一早上
- A.主动性
- B.活动
- C.兴趣
- D.创造力
- A.体育的内容
- B.体育的方法
- C.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 D.体育培养目标
- A.诱发性微笑的出现
- B.不出声的笑
- C.出声的笑
- D.有差别的微笑的出现
- A.定量的评价
- B.定性的评价
- C.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 D.总结评价
- A.中央政府负责
- B.地方政府负责
- C.民间团体负责
- D.幼儿园自治
- A.30
- B.20
- C.40
- D.15
- A.泰勒
- B.夸美纽斯
- C.裴斯泰洛齐
- D.凯洛夫
- A.专门的德育活动
- B.游戏
- C.日常生活
- D.课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