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落实网络安全、信息内容监督制度
- B.应当为有关机关依法进行防范、调查恐怖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
- C.发现含有恐怖主义等内容的信息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 D.发现含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内容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
- A.快递经营单位要求对张某身份进行查验,张某不得拒绝
- B.快递经营单位要求对张某寄递物品进行开封验视,张某不得拒绝
- C.张某若拒绝快递经营单位对其身份和寄递物品的查验、检查,则快递经营单位不得为其服务
- D.快递经营单位应当对张某的身份、快递的物品信息予以登记
- A.准备实施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社会危害的活动
- B.煽动实施恐怖活动
- C.为恐怖活动培训提供场所、信息、物资
- D.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戴宣扬恐怖主义的服饰、标志
- A.某县宗教极端主义思想流行,该县公安机关统一要求特定宗教信仰人员一律每周报告活动情况,不属于歧视性做法
- B.对依照《反恐怖主义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 C.公安机关对在开展反恐怖主义工作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给予赔偿、补偿
- D.因从事反恐怖主义工作,其本人人身安全面临着危险,经本人提出申请,公安机关应当对其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 A.犯罪性质
- B.服刑期间的表现
- C.释放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 D.犯罪情节
- A.未建立反恐怖主义工作专项经费保障制度的
- B.未制定防范和应对处置恐怖活动的预案的
- C.未对重要岗位人员进行安全背景审查
- D.对公共交通运输工具未依照规定配备安保人员和相应设备、设施的
- A.盘问、检查、传唤
- B.提取人体生物识别信息
- C.采集生物样本
- D.留存签名
- A.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相关信息和材料
- B.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查询嫌疑人员的存款
- C.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责令嫌疑人员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 D.将护照、身份证件、驾驶证件交公安机关保存
- A.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冻结嫌疑人员存款和汇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个月
- B.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责令嫌疑人员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指定的处所,并采取电子监控等方式对其遵守约束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
- C.采取约束措施的期限不得超过3个月,期限届满,公安机关未立案侦查的,应当解除有关措施
- D.未立案侦查前,不得开展调查
- A.禁止特定的人接触被保护人员
- B.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 C.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 D.变更被保护人员的姓名,重新安排住所和工作单位
- A.不得从事特定的活动
- B.不得参加大型群众性活动
- C.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
- D.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通信
- A.拒绝提供
- B.在提供情况后,如本人或者其近亲属受到人身安全危险时,可以申请公安机关采取保护措施
- C.要求公安机关补偿其因配合调查工作而产生的必要费用
- D.要求公安机关对在调查中发现的本人隐私予以保密
- A.扰乱公共秩序
- B.侵犯人身财产
- C.妨害社会管理
- A.强迫他人参加宗教活动的
- B.恐吓他人,驱赶有其他信仰的人员离开居住地的
- C.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 D.煽动群众故意损毁居民身份证、户口簿的
- A.由在场处置的公安机关警衔最高的人员担任现场指挥员
- B.若公安机关未能到达现场的,由在场处置的武装警察部队职级最高的人员担任现场指挥员
- C.该市人民政府负责人成为指挥长
- D.现场应对处置人员无论来自哪个单位,都应无条件服从现场指挥员指挥
- A.应当依照规定对抵离国(边)境前沿的人员进行检查
- B.应当严密组织国(边)境巡逻
- C.可以在重点国(边)境地段和口岸设置拦阻隔离网
- D.应当在重点国(边)境地段和口岸设置视频图像采集和防越境报警设施
- A.各级人民政府
- B.县级人民政府
- C.省级人民政府
- D.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 A.只能用于反恐怖主义应对处置和对恐怖活动犯罪、极端主义犯罪的侦查、起诉和审判
- B.对侦查到的信息必须长期保存以作他用
- C.必须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
- D.必须是因反恐怖主义情报信息工作的需要
- A.公安机关对宣扬极端主义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 B.公安机关发现极端主义活动的物品等,应当予以收缴
- C.公安机关发现利用极端主义危害公共安全的,必要时可以加以制止
- D.公安机关发现极端主义活动的,应当将有关人员强行带离现场并登记身份信息
- A.当地人民政府向失去基本生活条件的受害人员及其近亲属及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 B.公安机关在恐怖事件发生后立即发布应对处置信息,确保公民知情权
- C.卫生、民政等主管部门为恐怖事件受害人员及其近亲属提供心理、医疗等方面的援助
- D.公安机关对恐怖事件立案侦查,依法追究恐怖活动组织、人员的刑事责任
- A.定期向公安机关报告活动情况
- B.两年内不得参加大型群众性活动或者从事特定的活动
- C.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
- D.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指定的处所
- A.通过恐吓的手段,胁迫国家机关,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主张和行为,可以被认定为恐怖主义
- B.恐怖活动组织,是指3人以上为实施恐怖活动而组成的犯罪组织。恐怖活动人员,是指实施恐怖活动的人和恐怖活动组织的成员
- C.认定恐怖组织和人员的机构只有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
- D.被认定的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对认定不服的,可以通过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申请复核。复核决定为最终决定
- A.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 B.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工作秘密
- C.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和个人隐私
- A.邮政、快递等物流运营单位应当对客户身份进行查验
- B.长途客运业务的经营者不得向身份不明的客户提供服务
- C.生产单位应当对民用爆炸物品添加安检示踪标识物
- D.从事批发、零售各类刀具的单位和个人需要对客户进行实名登记
- A.全国人大常委会
- B.中央军事委员会
- C.国务院
- D.人民代表大会
- A.张某向公安机关举报李某策划实施恐怖活动,李某扬言报复
- B.杨某向公安机关提供郑某涉嫌犯罪的线索,郑某仍在潜逃中
- C.胡某在反恐部门工作,参与了一起涉恐案件的办理
- D.陶某为一起恐怖活动犯罪案件作证
- A.张某通过制作并散发宣扬恐怖主义图书的方式宣扬恐怖主义,无论情节是否严重,只能对其行政处罚
- B.宋某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戴宣扬恐怖主义的服饰,由于情节轻微,公安机关可以对其作出行政处罚
- C.李某以不信任当前教育体系为由,不让自己儿子接受义务教育,而在家亲自教育。公安机关可以涉嫌利用极端主义胁迫未成年人不接受教育的行为对李某作出行政处罚
- D.陆某极端宗教思想严重,胁迫儿子和儿媳以宗教仪式取代结婚登记。由于事关信仰,公安机关不能追究其法律责任
- A.张某在宗教场所做祷告
- B.刘某感情失意,为泄愤而驾车冲撞广场上的行人
- C.讨薪无果,为给包工头压力,李某、孙某二人合谋策划并放火烧毁工地材料仓库
- D.黄某强迫妻子郑某在公共场所穿戴宣扬恐怖主义的服饰,尚不构成犯罪
- A.尚未确定指挥长的,由在场处置的公安机关警衔最高的人员担任现场指挥员
- B.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负责人应当担任现场指挥长
- C.现场指挥员应当向指挥长请示、报告工作或者有关情况
- D.尚未确定指挥长,公安机关也未到达现场的,可以由在场处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最高的人员担任现场指挥员
- A.立即进行处置,并向本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报告
- B.由于尚未确定指挥长,由在场处置的公安机关职级最高的人员担任指挥员
- C.决定进入紧急状态
- D.处置时,应当优先保护直接受到恐怖活动危害、威胁人员的人身安全
- A.甲县公安机关可以采取电子监控、不定期检查等方式对黄某遵守约束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
- B.约束措施的期限不得超过3个月
- C.在采取约束措施期间发现犯罪事实的,应当立案侦查
- D.情况复杂,经上一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约束措施的期限可以延长1个月
- A.被认定的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对认定不服的,可以通过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申请复核
- B.公安机关对于需要认定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应当向同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提出申请
- C.有管辖权的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在审判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可以依法认定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
- D.金融机构对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公告的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资金或者其他资产,应当立即予以冻结
- A.处理后上报
- B.找检举人面谈核实
- C.及时处理并进行公告
- D.及时处理并回复检举、控告人
- A.惩罚为主、惩防结合
- B.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 C.坚持先发制敌的原则
- D.保持主动的原则
- A.应当依法扣留,在五日内将物品送交公安机关
- B.应当依法扣留,并立即将物品移送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
- C.应当依法扣留,在五日内将物品送交国家安全机关
- D.可以将物品扣留
- 正确
-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