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某县为了大力发展科技,请市政府选派1名博士来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有人提出,副县长应通过人大选举。市长答复:县长需要通过选举产生,而副县长可以由上级委派
- B.某县刚被确定为民族自治县,市长指示: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县法院和县检察院的院长和检察长应当更换为自治民族的公民
- C.某县地域宽广,为了便于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县政府请示市政府:拟设立5个区公所,分别管辖所属的30余个乡镇。市长答复:此事经县人大通过即可
- D.市长指示:为了提高村民委员会整体素质,市里抽调一批应届高校毕业生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
- A.法律上无效的行为必然是违法行为
- B.有些行为虽不合法,但也并不违法
- C.违反道德的并不一定是违法行为
- D.违法行为并不一定违反道德
- A.宪法关系的调整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 B.宪法关系既是宪法主体之间的事实关系,也是价值关系
- C.宪法关系是特定社会民主政治关系的法律形式
- D.宪法关系是现代社会法律关系中最为基本的法律关系
- A.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 B.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 C.任何国家机关在接到公民提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后,都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
- D.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造成损失的,受害人有依法请求赔偿的权利
- A.宪法是宪政的前提
- B.近代的宪法与宪政以限制国家权力、保障人权为目的
- C.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体现
- D.近代的宪法与宪政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 A.假定部分在法律条文中不能省略
- B.行为模式在法律条文中可以省略
- C.法律后果在法律条文中不能省略
- D.法律规则三要素在逻辑上缺一不可
- A.享有受庇护权的主体只能是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 B.给予特定主体受庇护的权利必须遵循对等原则
- C.出于政治原因,包括刑事犯罪
- D.取得受庇护权的特定主体在取得受庇护权后,相应取得我国国籍
- A.人民主权原则
- B.民主集中制原则
- C.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 D.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 A.国务院副总理
- B.国务院秘书长
- C.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 D.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 A.全国人大主席团
- B.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
- C.全国人大三个以上的代表团
- D.全国人大十分之一以上的代表
- A.全国人大主席团
- B.全国人大常委会
- C.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 D.1/5以上全国人大代表
- A.二者同属于法的效力
- B.二者都具有普遍约束力
- C.二者的效力都来自于合法程序和国家强制力
- D.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具有普遍约束力,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不具有普遍约束力
- A.这段材料表明,法律儒家化已经发展到司法领域
- B.这段材料表明,受法律儒家化的影响,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已经从子为父隐扩展到父为子隐
- C.这段材料表明,“春秋之义”已经代替了法律
- D.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应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 A.矿藏
- B.水流
- C.森林
- D.滩涂
- A.北齐首次设置了大理寺作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 B.北齐首次使封建成文法典篇章体例定型化
- C.北齐首次下诏废除宫刑
- D.北齐首次规定了重罪十条
- A.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 B.法院的审判
- C.律师的辩护
- D.检察院批准逮捕,提起公诉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 B.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
- D.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设置
- A.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 B.依法治国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形式意义的法治
- C.依法治国要求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
- D.依法治国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
- A.梅因
- B.韩非
- C.康德
- D.庞德
- A.社会主义制度
- 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 A.汉朝对于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相互容隐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 B.汉朝首次确立了“诬告反坐”原则,以严惩诬告犯
- C.汉朝确立了上请原则。对于需要上请的官员,须由廷尉作最后裁决
- D.汉朝是唯一以身高确立刑事责任年龄的朝代
- A.法系是具有共性或共同历史传统的法律的总称,因此,影响法系形成的因素是历史传统
- B.普通法法系是以英国和美国的普通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因此又称英美法系
- C.两大法系在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阶级本质、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等方面都是一致的
- D.英美法系在法律发展中,法官具有突出作用,因此,英美法系的诉讼程序以法官为重心
- A.大司寇
- B.廷尉
- C.大理寺卿
- D.刑部尚书
- A.主婚权属于祖父母、父母,嫁娶违律的,独坐主婚者
- B.七出仍是丈夫休妻的理由,义绝不再成为婚姻解除的条件
- C.婚姻缔结须有婚书和聘礼,同姓、同宗无服亲及良贱不得为婚
- D.继承采取“嫡庶无别,诸子均分”的原则,承认奸生子的继承权
- A.决事比
- B.封诊式
- C.廷行事
- D.断例
- A.1988年《宪法修正案》
- B.1993年《宪法修正案》
- C.1999年《宪法修正案》
- D.2004年《宪法修正案》
- A.公民在年老时
- B.公民在疾病时
- C.公民在丧失劳动能力时
- D.公民在失业时
- A.修订法律馆
- B.商部
- C.礼学馆
- D.度支部
- A.成文法国家、不成文法国家都存在宪法性法律
- B.宪法惯例存在于实际政治生活中,在不成文宪法国家,它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
- C.因为判例并不是我国法律的渊源,所以如果最高法院在具体案件的判决中认为,某项法律或行政命令违宪而拒绝适用,下级法院在以后审理类似案件时还是可以适用该法律或行政命令的
- D.国际条约不是宪法的表现形式
- A.北齐律
- B.晋律
- C.开皇律
- D.九章律
- A.《洗冤集录》
- B.《折狱龟鉴》
- C.《棠阴比事》
- D.《明公书判清明集》
- A.谋大逆
- B.恶逆
- C.谋叛
- D.不道
- A.弥补法律规则的漏洞
- B.对法制改革具有导向作用
- C.限定自由裁量权的范围
- D.指导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
- A.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
- B.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
- C.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
- D.辖区内有自治州、自治县的省人民代表大会
- A.国家行政机关的职务
- B.审判机关的职务
- C.检察机关的职务
- D.军队的领导职务
- A.《明大诰》的法律效力低于《大明律》
- B.《明大诰》的法律效力高于《大明律》
- C.《明大诰》在有明一代成为最普及的法规
- D.《明大诰》体现了朱元璋重典治世的思想
- A.如果法律规定非常具体明确,在适用时就不需要进行法律解释
- B.要保证法的实施的统一性,就必须进行统一的法律解释
- C.法律解释可以解决法律规定矛盾的问题,但不能解决法律漏洞的问题
- D.通过法律解释解决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实际上相当于制定了新的法律
- A.法律监督包括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 B.法律监督是平行主体之间的监督
- C.法律监督是自上而下的监督
- D.行政监督属于外部法律监督
- A.法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
- 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 C.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
- D.法不受客观规律的影响
- A.金国人民代表大会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C.国务院
- D.国家主席
- A.国内法和国际法
- B.根本法和普通法
- C.一般法和特别法
- D.实体法和程序法
- 49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所有的国家意志都表现为法
- B.所有的“国法”意义上的法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 C.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具有统一性和权威性
- D.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其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国家意志性和国家强制性
- A.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
- B.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
- C.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和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的
- D.行政法规之间对某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的
- A.开创了州法院审查州法律是否符合州宪法的先例
- B.开创了州法院审查州法律是否符合联邦宪法的先例
- C.开创了联邦法院审查州法律是否符合联邦宪法的先例
- D.开创了联邦法院审查联邦法律是否符合联邦宪法的先例
-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 B.《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 C.《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 D.《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 A.刺配
- B.发配
- C.充军
- D.流刑
- A.法律概念
- B.法律原则
- C.法律规则
- D.技术性规定
- A.工商局给某企业颁发营业执照
- B.人民法院对王某盗窃一案进行审理
- C.县物价局进行物价大检查
- D.市公安局将犯罪嫌疑人李某收押
- A.四级二审制
- B.四级三审制
- C.三级二审制
- D.三级三审制
- A.党员违反党纪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
- B.追究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只能是狭义上的法律
- C.有些情况下.行为人没有主观过错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 D.设定法律责任的主要目的在于对违法者进行法律制裁
- A.罗马法学派
- B.社会法学派
- C.注释法学派
- D.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
- A.法系是根据英国普通法(判例法)和欧洲大陆法典法的历史传统而对法所作的分类
- B.法律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构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 C.法系是具有同一历史传统的国家和地区的法的总称
- D.法律体系是一国之内的法构成的体系,不包括其他国家的法或完整意义的国际法
- A.《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顺序是: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
- B.日本法学家参与了《大清民律草案》的起草工作
- C.《大清民律草案》的基本思路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
- D.《大清民律草案》经正式公布,但未及实施,清王朝即告崩溃
- A.汉高祖规定“上请”制度
- B.汉文帝废除肉刑
- C.汉文帝确立“官当”制度
- D.汉景帝规定“八议”制度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决定特赦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特赦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特赦
- D.决定特赦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的专有职权
- A.法律适用
- B.类推
- C.法律解释
- D.自由裁量
- A.主体、客体
- B.内容
- C.客体
- D.主体
- A.行为能力
- B.行动能力
- C.权力能力
- D.权利能力
- A.应然性研究
- B.实然性研究
- C.必然性研究
- D.实践性研究
- A.审判员张某回家途中发现两个人发生口角,于是依事实和法律对其进行劝解
- B.司法警察李某因自己的女友未到法定婚龄而拒绝与其结婚
- C.检察机关根据赵某的举报对相关人员进行侦查
- D.治保主任王某认为某公司有走私嫌疑决定自行调查摸底
- A.《大清新刑律》是中国刑法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法典
- B.《大清新刑律》规定刑罚分主刑、从刑
- C.《大清新刑律》的内容完全属于资本主义刑法性质的内容
- D.《大清新刑律》于1911年公布,但没有实施
- A.立法院
- B.司法院
- C.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
- D.国民大会
- A.法对社会的控制和调整主要通过对利益的调控而实现
- B.法律是分配利益的重要手段,法律表达利益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利益选择的过程
- C.民法的诚信原则在维护民事活动中当事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 D.离开了法律,利益就无从产生,也无以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