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
简述教学的意义.
- 8
-
学习策略
- 9
-
班主任
- 10
-
学科活动
- 11
-
概括
- 13
-
设计教学法
- A.首因效应
- B.近因效应
- C.晕轮效应
- D.社会刻板效应
- E.远近效应
- A.连续型操作技能
- B.细微型操作技能
- C.闭合型操作技能
- D.粗放型操作技能
- E.徒手型操作技能
- A.流畅性
- B.认知性
- C.变通性
- D.序列性
- E.独创性
- A.认知失调
- B.家庭教养方式
- C.定势
- D.社会风气
- E.同伴群体
- 37
-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
- A.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
- B.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
- C.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 D.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 E.认知结构是学习的基础
- A.学生自评
- B.小组评议
- C.学生互评
- D.班主任评价
- E.信息反馈
- A.哲学家
- B.艺术家
- C.军人
- D.科学家
- E.劳动者
- A.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 B.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 C.贯彻党和国家的方法政策
- D.增强法律法规意识
- E.自觉提高个人修养
- A.自我认识
- B.自我评价
- C.自我激励
- D.自我调控
- E.自我管理
- A.前世俗水平
- B.感知运算水平
- C.前运算水平
- D.具体运算水平
- E.形式运算水平
- A.课余活动
- B.课外活动
- C.群众活动
- D.文娱活动
- A.读、写、画
- B.读、算、画
- C.读、写、算
- D.画、写、算
- A.教学计划
- B.教学大纲
- C.课程目标
- D.教学目标
- A.德育内容
- B.德育方法
- C.德育目标
- D.德育途径
- A.人身自由权
- B.人格尊严权
- C.隐私权
- D.名誉权和荣誉权
- A.诱发性事件
- B.信念
- C.情绪结果
- D.反驳
- A. 50%
- B.100%
- C.150%
- D.200%
- A.原型定向
- B.原型模仿
- C.原型操作
- D.原型内化
- A.关注生存
- B.关注情境
- C.关注学生
- D.关注自我
- A.过程
- B.工具
- C.目的
- D.手段
- A.群体舆论
- B.群体凝聚力
- C.群体规范
- D.群体压力
- A.形成性评价
- B.总结性评价
- C.正式评价
- D.非正式评价
- A.模象直观
- B.实物直观
- C.言语直观
- D.形象直观
- A.发现问题
- B.理解问题
- C.提出假设
- D.验证假设
- A.形式训练说
- B.共同要素说
- C.经验类化说
- D.关系转换说
- A.班级授课制
- B.复式教学
- C.个别教学
- D.现场教学
- A.课程表
- B.教科书
- C.学期教学进度
- D.教学大纲
- A.依赖性
- B.向师性
- C.背师性
- D.示范性
- A.系统化
- B.专门化
- C.复杂化
- D.多样化
- A.直观性
- B.启发性
- C.巩固性
- D.思想性
- A.行为主义
- B.经院主义
- C.科学主义
- D.人文主义
- A.遗传因素
- B.社会环境
- C.教育活动
- D.自然环境
- A.观念和制度
- B.精神或观念
- C.组织和制度
- D.物质
- A.外显性
- B.客观性
- C.展开性
- D.观念性
- A.记忆知识
- B.直观知识
- C.理性知识
- D.应用知识
- A.14周岁以下
-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 D.18周岁以下
- A.正迁移与负迁移
- B.同化性迁移与顺应性迁移
-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 A.赫尔巴特
- B.夸美纽斯
- C.洛克
- D.桂威
- A.学习需要
- B.学习动机
- C.学习迁移
- D.学习期待
- 72
-
德育的特殊途径是().
- A.劳动
-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 C.团队活动
- D.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