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
指导教学
- 9
-
任务分析
- 10
-
教学过程
- 11
-
学校教育制度
- 12
-
遗传素质
- 20
-
我国《教师法》规定:“国家实行____.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本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 B.内部动机
- C.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 D.外部动机
- A.正迁移与负迁移
- 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 A.作用
- B.社会意义
- C.动力来源
- D.个人的前途
- A.过程
- B.工具
- C.目的
- D.手段
- A.学生
- B.教师
- C.教学过程
- D.学习过程
- A.条件
- B.前提
- C.任务
- D.途径
- A.上课
- B.读书和作业
- C.社会活动和交往
- D.谈话和讨论
- 40
-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A.生产力
- B.政治经济制度
- C.文化
- D.科学技术
- A.儿童早期
- B.少年期
- C.青年初期
- D.青年晚期
- A.遗传
- B.环境
- C.教育
- D.社会活动
- A.苏霍姆林斯基
- B.赞可夫
- C.维果茨基
- D.凯洛夫
- A.模仿
- B.准确
- C.连贯
- D.习惯化
- A.稳定性
- B.独特性
- C.整合性
- D.功能性
- A.6年
- B.8年
- C.9年
- D.12年
- A.观察法
- B.自述法
- C.会谈
- D.强化法
- A.从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到“自律”
- B.从“他律”发展到“自律”再到自我为中心
- C.从自我为中心发展到“自律”再到“他律”
- D.从“自律”发展到“他律”再到自我为中心
- A.夸美纽斯
- B.赫尔巴特
- C.康德
- D.杜威
- A.隐私权
- B.人格尊严
- C.人身安全
- D.财产权
- A.比一般学生更为严格管教、约束其行为
- B.关心、爱护、尊重,不得歧视、厌弃
- C.不必管教、约束,任其发展
- D.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
- A.实施途径
- B.教育方法
- C.教育方针
- D.教育路线
- A.教学内容
- B.教学方法
- C.课程
- D.教育体制
- A.身心健康权
- B.人身自由权
- C.人格尊严权
- D.人身权
- A.知识
- B.领会
- C.应用
- D.评价
-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 B.20世纪20~50年代
- C.20世纪60~70年代
- D.90世纪80年代以后
- A.客观性、外显性和展开性
- B.客观性、外显性和筒缩性
- C.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
- D.客观性、观念性和内潜性
- A.学科知识素养
- B.文化知识素养
- C.教育专业素养
- D.职业道德素养
- A.“泛德教育”
- B.“泛体教育”
- C. “泛美教育”
- D.“泛智教育”
- A.环境
- B.教育
- C.社会
- D.实践
- A.1904年
- B.1922年
- C.1949年
- D.1986年
- A.法律
- B.权利
- C.责任
- D.义务
- A.接受
- B.反应
- C.形成价值观念
-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 A.教学计划
- B.教学过程
- C.教学评价
- D.教学设计
- A.内部动机
- B.外部动机
- C.交往动机
- D.无意识动机
- A.3~4岁
- B.5~6岁
- C.7~8岁
- D.8~10岁
- A.多维思维
- B.思维的可逆性
- C.具体逻辑推理
- D.守恒观念形成
- A.有结构
- B.无结构
- C.一般
- D.认知性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 A.官学合一
- B.官师合一
- C.政教合一
- D.科举制
- A.创新能力
- B.读写能力
- C.听说能力
- D.交往能力
- A.20世纪50年代以后
- B.20世纪60年代以后
- C.20世纪70年代以后
- D.20世纪80年代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