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四川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押题卷一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32

主张按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分阶段,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是().

  • A.苏格拉底
  • B.亚里士多德
  • C.柏拉图
  • D.昆体良
34

小学教育所处的年龄段一般称为()期.

  • A.幼儿
  • B.童年
  • C.少年
  • D.青年
35

乌申斯基指出,儿童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思维,这就要求教学中要贯彻().

  • A.直观性原则
  • B.启发性原则
  • C.巩固性原则
  • D.循序渐进原则
36

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为主.

  • A.德育工作
  • B.教学工作
  • C.后勤工作
  • D.行政工作
37

主张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 A.奥苏贝尔
  • B.布鲁纳
  • C.加涅
  • D.班杜拉
38

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遗传
  • B.环境
  • C.学校教育
  • D.社会实践
40

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的评价是().

  • A.配置性评价
  • B.诊断性评价
  • C.正式评价
  • D.非正式评价
41

专家型教师通常是用()方法,慢慢地引入要讲的教学内容.

  • A.开门见山式
  • B.迂回曲折式
  • C.导人式
  • D.实验式
42

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是().

  • A.创新能力的培养
  • B.读写能力的培养
  • C.听说能力的培养
  • D.交往能力的培养
43

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是().

  • A.热爱学校
  • B.热爱学生
  • C.热爱教育事业
  • D.加强自身修养
44

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是().

  • A.群体凝聚力
  • B.群体压力
  • C.群体规范
  • D.群体舆论
45

“教育者应先受教育”说明转化后进生的().

  • A.扬长原则
  • B.对事不对人原则
  • C.潜移默化原则
  • D.可接受性原则
46

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 A.蜜蜂采蜜
  • B.猴子练习攀爬
  • C.疲劳引起的行为改变
  • D.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
48

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创立者是().

  • A.桑代克
  • B.皮亚杰
  • C.华生
  • D.苛勒
49

小刘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则他的学习动机是().

  • A.高尚动机
  • B.内部动机
  • C.外部动机
  • D.低级动机
50

儿童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是().

  • A.生理自我
  • B.心理自我
  • C.社会自我
  • D.网络自我
51

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就能引起的反应是().

  • A.无条件反应
  • B.中性反应
  • C.条件反应
  • D.应答性反应
53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

  • A.社会教育机构
  • B.学校系统
  • C.高等教育
  • D.近代中等教育
54

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 B.教师
  • C.教学内容
  • D.教学方法
55

心理学家指出压力状态下身体反应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是()

  • A.警觉反应阶段
  • B.抗拒阶段
  • C.衰竭阶段
  • D.结束阶段
57

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影视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

  • A.实物直观
  • B.感性直观
  • C.模象直观
  • D.言语直观
58

古代印度的教育控制在()教和佛教手中.

  • A.婆罗门
  • B.道
  • C.基督
  • D.伊斯兰
59

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课的,这是一种().

  • A.水平迁移
  • B.负迁移
  • C.行为迁移
  • D.顺向迁移
62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中.

  • A.《大教学论》
  • B.《教育漫话》
  • C.《普通教育学》
  • D.《林哈德与葛笃德》
63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A.二者之间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C.相互促进的关系
  • D.相互包容的关系
64

根据法律法规内容的不同,我国的教育法规可分为().

  • A.实体法和程序法
  • B.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 C.根本法和普通法
  • D.一般法和特殊法
65

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华生
  • B.加涅
  • C.柯尔伯格
  • D.皮亚杰
66

()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 A.认知策略
  • B.元认知策略
  • C.管理策略
  • D.调节策略
67

非制度化教育的主要代表者是().

  • A.库姆斯与伊里奇
  • B.库姆斯与弗洛伊德
  • C.伊里奇与弗洛伊德
  • D.夸美纽斯与洛克
68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 A.应有的责任感
  • B.积极的社会功能
  • C.应有的义务感
  • D.应有的道德面貌
69

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 A. 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 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70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 A.《论语》
  • B.《春秋》
  • C.《学记》
  • D.《师说》
71

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 B.情感成分
  • C.意志成分
  • D.行为成分
72

学生最重要的权利是().

  • A.人身自由权
  • B.受教育权
  • C.人格尊严权
  • D.隐私权